本帖最后由 沙漠绿洲 于 2015-5-3 12:27 编辑
说到胃病,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过类似症状,老是觉得胃里撑得慌,还“胃痛”,可能还会有恶心、嗳气等等胃部不适。估计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一定是得了胃病。
到医院一查胃镜,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 啊!不得了,胃炎啊!
结果,做胃镜的医生笑眯眯地跟你说:“你的胃蛮好的,没问题。” 都胃炎了,还没问题?
那么, 究竟怎么回事?请你静下来,细看......
消化科门诊坐一天诊,起码有一半的病人是因为这个病来就诊的。 说起自己的症状,病人们常滔滔不绝:反复腹胀、腹痛,纳差(胃口不好)、哽噎,恶心、早饱等等;问起有多长时间了,病人们也是常常叹一口气:哎呦,好多年了!然后就是说起花了多少钱,吃了多少药,做了多少次胃镜,总之,就是反复不见好转。
我也纳闷,那些胃上真正长了恶性肿瘤的病人,如果不是肿瘤长得阻塞胃腔或者发生出血坏死的话,很多病人常常是一点感觉都没有;为什么那些胃镜下见到胃粘膜就仅仅是有一点红疹、红斑、或少许糜烂的病人,症状就这么顽固,甚至把消化科所有常用的药物都用光了,还是没有效果?
因为这类的病人太多,所以我们内镜中心的胃镜报告模板都是默认的“慢性浅表性胃窦炎”;每天检查一百多个胃镜,除了真正发现有肿瘤、溃疡、狭窄等病变的以外,其他每个人拿到的报告都是“慢性浅表性胃窦炎”。
所以,我们消化科医生也默认向病人解释的就是:“慢性浅表性胃窦炎”,就说明你的胃没有什么大问题。
可是,有些病人不这么想啊,他执着地希望把“慢性浅表性胃窦炎”治好,但无论他怎么治,复查胃镜的时候仍然是“慢性浅表性胃窦炎”。
有一次我们全科疑难病案讨论,汇报完病史后,主任让我先分析一下我们组医生对该病的诊断思路,我开口就说:“首先,我们应该判断这个病人到底是有病还是没病……。”
立刻就有一位资深教授打断了我的发言,说:“以你之前介绍的病史,病人有那些症状,就肯定是有病,只不过我们应该判断是功能性疾病,还是器质性疾病。”
我汗颜了,我一向视功能性疾病为“没病”这种观点,在这位以治疗功能性疾病见长的教授眼中,确实是大错特错的。
我们的各项高级检查没有查出有肿瘤、溃疡以及明显的炎症,我们就说病人“没病”,就不知道怎样治疗了,或者认为不需要治疗,叫病人自己去调整心理因素,还是不对的。
只是我确实很难理解所谓功能性疾病的病人,我一向身体倍儿棒,吃饭倍儿香,消化系统一向没有任何症状,对于那些长年累月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又找不到任何原因的人,确实很无奈;直到我自己也体会到了什么是功能性疾病的痛苦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我应该怎样对待这样的病人。
我的问题最早发生在十多年前。那时管下消化道组,一个组上20多个病人,有一半都是诊断不清,治疗效果不佳,甚至不乏危在旦夕的;我常常半夜无缘无故醒来,就默默地想疑难病人的诊断,有些白天没想明白的问题,半夜还真的想出办法来了,所以我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反而很得意。
但那段时间无缘无故发生过两三次剧烈的眩晕和呕吐,急急地去找神经内科的同事咨询,是否需做头颅MRI排除颅内占位?
同事仔细询问了情况,并做了查体以后,认为我是没休息好,给我推荐了一两样药服用,头马上就不晕了。 再后来到内镜中心工作了一段时间,以体力劳动为主,头晕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了。
再次回到病房,又开始出现失眠早醒。冬天的早上2-3点钟就清清醒醒地睁着眼躺在床上,望着漆黑的窗外,考虑是起来学学英语呢,还是继续在床上折腾?无论怎样选择,白天都是头晕脑胀、恍惚健忘。
实在没法,再去找神经内科的同事咨询,得到的建议是:睡前服用镇静药,同时予以抗焦虑治疗。 我不理解,我说我真的没焦虑,没抑郁,我现在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没必要啊。
同事的回答斩钉截铁:我们治疗失眠的行规就是这样,必须同时抗焦虑治疗;如果现在的这个药效果不好,我还可以给你换另外一种;我犹豫了很久,在咨询了另外一个同事也得到同样答案以后,我终于开始乖乖听话服药了。
当我服用了药物,美美睡了一觉起来,神清气爽地开着车去上班时,我的心情无比愉悦;我非常感谢我的神经内科同事,特别是在我告诉她我以后还会经常就此事咨询她时,她短信回复我:“欢迎随时咨询”!
我想,我作为一名消化内科的医生,会医治消化性溃疡和消化道出血根本就不算什么本事,如果能把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浅表性胃窦炎)的病人医得吃饭倍儿香、身体倍儿棒,那才算是成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