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亚厉 于 2015-3-4 12:04 编辑
某次看凤凰卫视 “铿铿三人行”,对窦文涛说的一番话比较认同。大意是,过了四十后,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模糊,开始认清一些应当做的、感兴趣的事,并且会坚持地做下去。凑巧的是,最近五哥也提到,人若到了中年,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细想起来,人的各个阶段果然是不一样。少年时期叛逆张狂,目空一切,认为世界属于我,谁能奈我何。青年时期激情敏锐,以为未来无限美好、近在眼前,触手可及,于是无畏而顽强地前行,跌跌撞撞地追随。及至30以后,事业沉浮、人情冷暖渐次显现,生活的担子逐步加重,家业的艰难考量着仍然年轻的神经,收获与失落、激情与无奈交替体验着。命运在这里出现了拐点,或前行,或绕道、或停滞、或退后,生离死别、撕心裂肺、跌宕起伏,似乎一首交响乐,奏至此,开始了强烈的冲击与震憾,高潮起伏。 终于到四十了。跌了撞了,哭了笑了,记了忘了,撕裂了愈合了。痕还在,但也不再痛了。身上还有些担子,但显然肩膀上的老茧厚了许多。经验如同老酒,于是工作、生活也变得轻松。交往一生的朋友来往得也更勤了些,孩子居然学会了问候,夫妻变成了亲人,兄弟姐妹们越发地不能分离。真的在收获了。 如此丰富的人生历炼,是值得总结一下了,于是反思。故而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人们往往在40岁之后进入高产期,学者开始了著述,思想家提出了新的主张,政治家开始了改良。厚积薄发,喷薄而出啊。 “四十而不惑”——我一直认为它有些偏颇,也有些矫情,处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焉能不惑呢?真理究竟在哪里,真相到底是什么,谁又能说得清道得明呢?但我也不得不承认,其实这个“不惑”,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如同隧道尽头的那一点亮光,吸引着我们告知着我们罢了。倘若放弃了对这点点光明的追逐,我们只好被困于其中,便永不得“解惑”了。 故而,我以为,人唯有在积淀之上、追求之中,勤学不辍,才可以奢谈“不惑”,强说“不惑”,或只会徒增笑料。也许,文涛所谓“四十以后才明白”、五哥所及之“价值观”,便有这其中滋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