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风 于 2015-2-1 10:27 编辑
国人庆贺农历新年,燃放烟花爆竹是不可或缺的道具。
大规模的燃放大都集中在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尤其是农历新年钟声敲响前后,举国上下,鞭炮齐鸣,确实是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事实上,从小年开始,心急的人们便开始陆续享受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快乐,并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难以舍弃的烟花爆竹,让人深思的烟花爆竹。
(一)
前些年,出于消防安全考虑,国内不少大中城市全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甚至连春节也不例外。
没有烟花爆竹的春节固然冷清了许多,但节日期间的火灾事故和人身伤害也随之大辐度减少。
后来,不知是来自民间的阻力太大还是来自商家的公关奏了效,反正各地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被陆续取消。
快乐重新回到人间,火灾事故也相伴而来。
如果不是取消燃放禁令,那年央视新址的那把大火或许根本烧不起来。
是的,习俗亦需反思,快乐更该节制。
(二)
说起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的名气可能最大。
想来不必统计,中国肯定是生产和消费烟花爆竹最多的国度。
近些年,国人热衷于追求五花八门的“世界之最”。最大的烟花爆竹消费国,怎么没人去申请?
中国人早早地发明了火药,但后续开发工作却没有跟上。
中国人拿火药制作烟花爆竹,图的是乐乐呵呵。
外国人拿火药制作炸药利炮,为的是侵略扩张。
中外的差距不只体现在对待火药的态度上。
比如罗盘。外国人当作导航工具,我们当作风水道具。
比如互联网。别人当作生存方式,我们当作娱乐手段。
值得反思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三)
在大人的蛊惑下,男孩们对于烟花爆竹总是充满狂热的兴趣。
都说小孩盼过年,除了好吃好喝和押岁钱,烟花爆竹应该功不可没。
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童年,过年时并没有玩烟花的机会,甚至连廉价的鞭炮都不能尽情燃放。
那时的我们,过年最有意思的事情之一,莫过于在一地碎屑里寻找和收集幸存的小鞭炮,然后极为珍惜地揣在衣兜里,找来火种逐个点燃,在捂耳朵和尖叫声中体验什么叫刺激和快乐。
现如今,烟花爆竹种类繁多,应有尽有,但孩子们的快乐却没见增多。
为什么?真就想不明白。
天高云淡2011年1月28日15:11于大连旅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