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再折长亭柳 于 2014-11-22 12:19 编辑
一九八九年,我认识老赵的时候,人们还在争当万元户,而老赵就已经是大几百万元的户了。
虽然他总是西装革履,背头铮亮,还戴着金丝边眼镜,一副文化人的模样,但说话一点儿也不斯文,对谁都粗声大气。我说他是财大气粗,他却悄悄告诉我说,他说话喉咙大,是因为他过去是开十六路公共汽车的,要在乱哄哄的车厢里和售票员沟通,必须喉咙大,因此,成了习惯。
谁也料想不到,开公汽的老赵后来竟成了图书发行商,谁也料想不到,做图书发行的老赵后来竟坐了牢。
老赵的大哥在黄冈供电局管后勤,一九八四年,局里盖大楼,需要钢筋,老赵有个同学在武汉的一个炼钢厂搞销售,可以拿到便宜钢筋,与市面差价很大。三个人一合计,决定倒腾一票,赚了分钱。于是,出售、运输、收购的一条龙形成了。老赵有A级驾照,便租了一辆大货车,充当了运输环节。忙活了半个月,三个人各分得了三万元。
大哥和那位同学都没事儿,唯独老赵因为开的病假条被车队领导发现是假的,报到公司,按旷工论,开除了。但他因祸得福,很快凭着A级驾照,应聘到《黄鹤杂志》社当了发行部货车司机,负责往邮局、车站运送发往全国各地的杂志。发行部的那些人欺负他是合同工,就把本该自己干的联系客户、邮寄广告、填订购单子、发货收款等杂七杂八的事都推给他做,自己去一边喝茶看报去了。不久,老赵成了发行部里的“全能职员”,于是,他向杂志社领导提出承包发行部。领导一听,立刻同意,因为他终于可以让那些消极怠工的职员们待岗了!
五年后,老赵已经有了自己的图书发行公司,经营着社科、教材等多种图书的发行,资产达到了近千万。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一个稿子-----《伟大的改革家》,据说,各机关将人手一本,发行量会很大。老赵赶紧去北京活动了一番,印了样书,开了新闻发布会。眼见全国各地的订单纷纷飞来,老赵又投了血本,开机印刷,有些个体发行商背着现金来北京找他要求包地区发行,他一个也没答应。结果,那年发生了动乱,这书被禁止发行,成了废纸,老赵血本无归,从此淡出江湖。
又过了几年,那位已经是钢厂办公室主任的同学来找他了,说是上面要求给全厂员工人手一套《邓小平文选》,厂里购书由他负责,问老赵敢不敢盗版。见老赵有些犹豫,主任捅了捅他的腰,道:“这种书,发给谁,也不会认真看,这种钱,不赚白不赚!”老赵咬咬牙,点头答应了。一个月之后,盗版的《邓小平文选》印好了,主任拖到厂里发了,然后用假发票去财务领了购书款,和老赵分了。
不料,厂里有个老技术员,在家闲得没事儿时,竟戴上眼镜,将《文选》捧着认真阅读起来,这还不算,他还买来钢尺和红蓝铅笔,将他认为精辟的语句画上杠杠,画着画着,他发现错字很多,于是,打上圈圈,统计成勘误表,寄给了出版社。出版社编辑一看,不对呀?我们的《文选》经过多次校对,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多的错字呢?肯定是被盗版了!于是,向有关部门报案,上面很重视,指示成立专案组,要当政治案件办!
由于进货渠道单一,经手人只有一个,案子很快就被顺藤摸瓜地破了。办公室主任供出了老赵,老赵却死也不肯供出是哪个印刷厂的老板帮他印的。当然,这并没影响定案,老赵被判了刑。
后来,印刷厂的老板去监狱探望老赵,问他这种事儿怎么会被发现了的?他长叹一口气,道:“唉!驼背打伞,背湿(时)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