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卧龙 于 2014-11-4 13:14 编辑
哀 愁 ◇作者:卧 龙
阳光下的人生总是美好的,也是人人所之向往。也许,与我的血型或经历有关,我倒喜欢哀愁。如果没有它,人生就会遗忘珍惜,失去梦想。因为,哀愁下蕴藏着一种力量。 从某种程度而言,哀愁是一种特别的美丽,也是善良的种子。 哀愁,与颓废、堕落无关。至少,我这么认为。 我热爱音乐,尤其喜爱那些淡淡忧愁、伤感的音乐,而散发出一缕哀愁的文学作品同样让我欣赏。她们就像秋天里的落叶,又如情到深处的一声叹息,令人怜惜与悲悯。而这些都会刺激我的每一根大脑神经,引领我去思索,游入灵魂的深谷。弗拉门戈艺术除了奔放与热情之外,正是因为有了独特的忧郁哀伤,才被世界所瞩目。因此,缺乏悲悯的艺术,是不会有强劲生命力的。 哀愁的土壤,源自于我们的生活。人烟寂寥之处,小鸟的几声鸣吟;破旧潮湿的柴火房,屋顶升起的缕缕青烟;黎明时分荒山小径,少儿赴校微弱的脚步声。 一片匮乏温暖阳光的冻土。 此刻,我的思绪拉回到曾经的一个画面。一对失去父母的孩子,仅仅靠年迈、孤身的老奶奶抚养。当摄影镜头对着这个破碎的家庭时,我震惊了!一位行走踉跄的老人,正躬着身子在山坡上挖着野菜、草根。记者进入破陋不堪的屋子,除了有一丝微弱的光线照在锅、碗、瓢、勺之上外,家徒四壁。老奶奶那双枯瘦的手用铁勺在锅里翻动着那些野菜和草根,并不断地颤抖着······ 屋外,两个面黄饥瘦、幼小的孩子还在天真地玩耍。幼稚的眼神,对这个并不熟悉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渴望! 据记者了解:贫穷的村委给予过一百元的救助,而这一张百元大钞就是这个家庭整整一年唯一的全部收人(每年补助100元)。 临行时,两个孩子紧紧依偎着奶奶。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四只稚嫩的小手,朝着渐行渐远的采访车,在刺眼的阳光下高高举起,频频挥动着······ 是感动,是期待?抑或是忧伤与失落。
我很希望自己的笔融,绘出的是绚丽、柔和的阳光。 可大自然的变化莫测与人世间的曲折是非,奏出的却是多弦的哀愁的旋律。因此,我不得不用一颗虔诚的心感受哀愁的存在和意义。 世人崇拜迪拜的摩天大楼,可大楼的地板上,只能刻下世界级富豪们骄贵的脚印。而高楼大厦的一侧,也始终会有一个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或许,这里也是他们的歇脚之处。 于是,连同霓虹灯下的奔驰、宝马,超市琳琅满目的奢品,不断扩张着人类奔腾的血脉,刺激着人们原始的欲望。我们有时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毫无方向地狂奔乱逃。可一旦拥有了小小的生机,猎取了少许的食物,我们又开始“凯歌高奏”起来。而铺天盖地的“幸福”的口号,梦幻般超级“快乐”的旋律,真假难辩的欢庆及其高高升空的焰火,使我们的心更加开始变得异常冲动,失去应有的理智,或,麻木不仁。
如小草叶上晨露般的哀愁,也就在这个时代渐行渐远! 哀愁就像情到深处的叹息。贝多芬在忍受失聪痛苦的哀愁中,向世界奏响了不朽的《命运》乐章;鲁迅在忧国忧民的哀愁中,磨出了一把让敌人胆战心惊的锋利的“匕首”。 哀愁犹如深秋的落叶,当残雪占据着大地的时侯,她便在峭寒的压抑下,悄悄地萌发着,抗争着······她是果实的母亲,一旦诞生,也就不可遏止。
哀愁总是挟带着悲悯和勃发的力量。
一个民族,只有懂得哀愁才能逐渐强大起来。一战后的美国,在举国上下一片困乱的“废墟”中,骤然崛起;二战时期的前苏联,在面临亡国的险境中,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德军;中国在落后贫穷被排斥中,拥有了仍然以此能取得国际地位的“两弹一星”。
因为,他们都具备一种共同精神,都是拥有哀愁的民族。 事实上,正是因为拥有了哀愁,拥有了这样的精神与力量,我们才能或有可能实现一切美好的梦想。 高速度、高科技,点亮了繁荣城市的时代之光;物质的丰富,实现了人们的梦想,带来了或多或少的精神享受。同时,我们的心灵深处则少了一份凝聚悲悯和力量的哀愁。 也许,我们终有一天,会忘了所有曾经饱受的痛苦,但我们不能忘却哀愁。多一份哀愁,就多一份悲悯之心,就多一份善良和力量。 或许在盲目的日月换新中,或许被狂犬硕鼠逼得无路可逃,人们是否从而丧失了自我? 经济安置房,或,价格高于市场价;或,小区内停放着宝马。地沟油、瘦肉精、膨胀剂、朔化剂、三聚氰胺、过期面包重新回到大型超市货架,药家鑫、我爸是李刚,小悦悦事件······ ······在灿烂的阳光之下,又还有多少人仅仅挣扎在生存状态的边缘? 我们的生活真的可以远离哀愁吗?
2011年7月3日 一篇旧文支持宋朝j及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