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池阳隐士 于 2014-10-16 08:49 编辑
小巷古井旧时光 【池阳隐士/文】
穿过繁华的街道,走进被遗忘的小巷,几块石板铺砌的巷道,一堵爬满青苔的矮墙,也许就是今天小巷的写照。但它是时光留下的印记,是小城隐在岁月里的年轮,在喧闹街市的身后,小巷犹抱琶琶半遮面,把它苍老的面容,藏进岁月的帏幕里不愿示人。我悄悄走近她,不让沉重的脚步打扰她幽幽的梦境。或许还能看见爬满巴壁虎的矮墙里石榴花红,或许还能听见蟋蟀在草丛里低鸣。在麻石板铺砌的巷道仿佛响起滚铁环、打陀螺的声音,在小巷的幽静里飘渺萦绕。 繁华的长江路旁,高耸的米兰阳光大厦的身后,有一条僻静的小巷。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外祖母说这里原来叫“麻皮巷”,是一个幽静的巷陌。随着时光流逝,“麻皮巷”的巷名早也被人遗忘。人们一直都叫它“大井头”,因为这条小巷里有一口古舜井,这里真正的巷名是“舜井巷”。“古舜井”是城里一口最古老的井。比“包公井”、“黄公井”还早几千年。是四千年前舜南巡时开凿的。几千年的岁月匆匆而去,然而舜的美德一直流传至今,同这口古井一起,经历沧桑巨变留存人间。在那斑驳的井圈上,深刻着岁月的年轮,四千年的漫漫时光都定格在这里, “古舜井”,在五十年代时,井水清澈。居住在小巷里的人们,洗衣冼菜和饮水都靠这口古井。祖祖辈辈长年累月地提水,绳索已经把花岗岩的井圈都磨得凹下一块。纯朴古井里的涓涓细流,哺育着小巷里一代又一代人。我童年的时光,也留在了这条寂寥的小巷里。那时,“舜井巷”里有所私塾。土墙草屋,我每天在那里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下课时喜欢在小巷里玩耍,打螺陀滚铁环。巷子里有一棵桑树,桑枣成熟时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绿色的桑叶间,掛满了一颗颗紫红紫红的桑枣,让我们垂涎欲滴。怕私塾先生骂不敢爬树,偷偷地用竹杆子打。总能打下许多,酸甜可口,把嘴唇都染成紫色。炎热的夏天常在古舜井边,喝刚打上来的清凉井水。趴在井圈边探头向井里看,只觉一股清凉的冷气从井底溢出,顿时让人感觉无比的凉爽。童年的日子浸润在古舜井那甘甜的井水里,至今总难忘却那些零落的往事,在这个寻常巷陌,深藏着多少故事,同古井一起留在了小巷的深处。 “落叶寒蝉小巷深,枯藤斜日半墙阴”。 在繁华街市的深处,一个个寻常巷陌。都深藏着一个故事,那故事绵延千年。即使小巷不在,但故事依然还在流传。今天许多人不知道继武巷在什么地方,更不知道小巷里曾经有过新华书店和邮电局。人们怎能把繁华的长江路上的中国电信大楼、新华书店 和这老街陋巷联在一起,而五、六十年代,它们确实就是坐落在这条幽静的继武巷里。就在这样的寻常巷陌,书店和邮局曾经抒写过难忘的岁月篇章。 幽静的小巷,深锁的院落,伸出墙外的石榴开着满树红花,相映着爬满高墙的长青藤,不宽的巷道是一块块青石板铺砌,走路的脚步声也能在幽幽的巷内回响。这里非常安静,那些年选择把书店邮局放在这里。也许是最好的理由。小巷里只住着几十户人家,没有一间作坊店铺。每天在幽静深邃里响着邮局发电报的嘀嗒声,电波有节奏的飞出小巷的天空。新华书店里熙攘着看书买书的人流,书香在小巷里飘荡,使这个古朴的小巷整日都在散发着蓬勃生机。 书店和邮局在小巷的两边,两家大门对开着,新华书店的大门两边是两个大橱窗,里面陈列着各种书籍。正面的墙壁上是高尔基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门前宽阔的走廊是水磨石的。比石板铺砌的路面要漂亮许多。我们常在那上面跳绳子、踢毽子。那时书店是开放式售书,敞开的书架让读者自己挑选适合自己的书籍。我们可以自由的去看书,就在那时我读了许多精美的连环画《三国演义》、《水浒传》,在这里知道了向秀丽、邱少云、罗盛教…这些英雄人物,新华书店给我的童年带来无穷的乐趣,让我看到了小巷外广阔的天空。 每当黎明来临,小巷在晨曦里活跃起来,邮电局里一片忙碌,一辆辆送信和报纸的自行车鱼贯而出,奔向小城的各个角落。那时传递信息仅靠写信和发电报,电话还很少。一封普通平信的邮费八分钱,路途遥远的地方寄封信要半个月才能收到,从这里慈母把对儿女的思念遥寄给远在他乡的孩子,也把远方亲人的祝福和问候传递给小城里的家家户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陋巷,当时可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中心。它向小城的四街八巷传递着幸福和欢乐,在人们心中可是举足轻重的啊! 一条小巷蕴藏着城市多少沧桑往事,一口古井蓄满了家乡变迁的记忆,让我们走进尘封岁月,回眸小巷古井里的旧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