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的代动词
语法中有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语气词之说,代词代的都是名词,但没有代动词。而在实际生活中,尤其在河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人们用代动词的频率却高得很。
大而化之,化繁为简,是一种思维,也是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频繁地使用代动词,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思维。
代动词都具有地域性约定俗成的规定。
河南原有十大地区,分别是开封、商丘、安阳、新乡、洛阳、许昌、周口、驻马店、信阳、南阳。使用代动词,也大致具有这样的地域特点。人们可以根据其使用代动词的情况,判断出他是哪里人。
信阳的搞。信阳历史上属楚国,因此其搞带有楚地之风。说到搞,人们就会想起毛主席的“三要三不要”:“要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搞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毛主席的语言习惯影响到全国,搞到方方面面。如搞卫生,搞运动,搞活动等等,个体性的群体性的,都可以搞。信阳的搞,亦属此类。吃饭,成了搞饭。要做什么了,成了搞一搞。
信阳的搞,很容易被其他地区的人拿来开玩笑。一次我到河南的将军县新县,女县委宣传部长敬酒时说:咱们俩搞一盘!陪同我去新县的信阳市委一副主任和宣传部长的老公是党校同学、我的大老乡,便借此戏谑说:主任大老远而来,你才和他搞一盘?太不够意思了吧?还不多搞几盘,让主任尽兴?
南阳的整。整,是整理、修理、整治之意。南阳为秦汉时期的政治犯、尚不够坑的儒士的流放地,北宋时期改革与反对改革的朝廷官员的放逐地,大批高素质的文化人的到来,养成了南阳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留下了挨整的深刻教训,整便成了南阳的代动词,犹如信阳的搞。
许昌的碓(dui)。碓的含义是猛烈的撞击,许昌为中原的中心,许昌与洛阳、南阳、开封成犄角之势,欲取洛阳、南阳、开封,必先取许昌;欲出中原,也必先占据许昌,逐鹿中原的大戏常常在这里上演,常常处于碓势。
新乡、安阳的刵。刵,就是割人的耳朵,很残酷的一种刑罚,河南人尤其是新乡、安阳人把它推广开来,泛指一切暴虐。在古代,安阳是冀鲁豫的门户,新乡是黄河的门户,北上、东出,必占据安阳;南下中原,必先占据新乡。这里都带有燕赵、齐鲁之风,反抗是必然的,暴虐之事,在这里便成了家常便饭,给后世留下了血的教训。
豫西的弄。豫西以洛阳为核心,洛阳是十一朝古都,弹指一挥间,历史上政权的更迭真像走马灯一样,政权便在权势的手上拨弄。又,孔子西行不到秦,秦风浸润着这块被折腾来折腾去的土地,人们的观念上便少了孔孟之道的束缚;后虽有二程开程朱理学先河,但大字不识的百姓并不认账。此地又多山区,官府管制松弛,啸聚山林,匪患不断,民风自然,习俗开放,于是乱弄。卢氏、灵宝至今仍有汤池男女同浴、漏天洗浴的习俗。
同样的一件事,到了不同地区人的嘴里,说法就不一样了。比如对客人让饭—
信阳人会说:搞吧,喜欢啥就搞啥,随便搞!
南阳人会说:整吧,喜欢啥就整啥,随意整!
许昌人会说:碓吧,喜欢啥就碓啥,咋碓都中!
新乡人会说:刵吧,喜欢啥刵啥,想咋刵咋刵!
豫西人会说:弄吧,喜欢啥弄啥,想咋弄咋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