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去的烟云 于 2014-8-15 15:22 编辑
1,美国《未竟一生》,央视6套播出。有人把这部电影称做是人性,坚强和爱的颂歌,虽然不算太离谱,但我眼中主题还是宽恕。这就解释了老艾纳最终原谅了驾车出车祸导致爱子身亡的儿媳琼;老友弗莱彻从没和别人说过是老艾纳醉酒使自己独自和棕熊厮杀并致残的事实;弗莱彻甚至从未想过向那头伤害过自己的棕熊复仇,而是要老艾纳想法放了它,因为曾经的被伤害“是我们打扰了它的领地”。还是宽恕。一向善于用美元和高科技打造商业巨制的美国导演说起普通人的小故事也能如此打动人,除了演员的精彩表演和故事的细节打磨精细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它触动了人们心里最美好的情愫--善良。想起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主题为中国电影如何开辟海外市场的研讨会,不说推广发行这类技术性问题,就影片本身的主题来说,还是要在东、西方甚至全人类都认可的普世价值观上做足功夫。人性,爱情,善良,勇敢,顽强等等,我曾在多年前看过的美国电影《火星任务》观后中说过,无论科技多发达,人类的情感是永恒的。现在看来,这句话也不过时。
2,以色列《谍债》,央视6套播出。以色列的电影看得不多,甚至几乎没有印象。谍债这个中文名字应该与原名关系不大(原名是沉睡的旧账),却很精准地概括了电影的内容。三十年前三名以色列特工费尽周折抓住集中营内的刽子手“比可瑙医生”并准备将其带回国内受审,不料却在看押过程中出错让其逃走。无法交差的三人合谋向上级报称已将其处决并回国接受了英雄般的欢迎。三十年过去,当年的女英雄丽楚早已功成名就甚至出版了描写当年执行任务的著作时,“比可瑙医生”的线索却在乌克兰一小镇上的养老院出现。丽楚只能再度出手,偿还这一笔尘封已久的谍债。故事本身确实很精彩,情节上的安排也别具匠心。只是借罪犯之口称“犹太人不会杀人”有美化自己之嫌,因为谁都知道二战结束后,以色列对前纳粹骨干分子的追杀从未停止,大名鼎鼎的“摩萨德”(以色列特工机构)足迹遍布全球,让无数前纳粹分子胆战心惊。不过,同样借罪犯之口批评“犹太人自私,只想着自己,为了自己哪怕是多活一天,几个小时也会不择手段”,对二战期间甚至一直以来犹太人本身的劣根性的反思还是很让人震撼的,敢于直面自己的不堪,这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气。由此,我想到的是我们中国人呢?“比可瑙医生”嘲笑犹太人说,只要有四个德国兵就可以把上千人赶进毒气室,他们不会反抗,是因为谁也不想先倒下。同样是二战期间,除了那些奋起抗争,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的血性男儿以外,更多的人是不是选择当了顺臣?即使是做亡国奴也不敢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说这些话是因为想起了一件事。据说,日本占领东北期间,辽宁建平县城内一共只有三个日本人,也“管理”了十几年。还据说,东北抗日联军在冰天雪地纵横游击时,真正给予他们帮助的中国人并不多。抗联官兵们左冲右突从不曾有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而且,联军总司令杨靖宇就死在告密者的手中。这个,不是据说。
3,中国《归来》,网络播出。大导演张艺谋沉寂几年后再度出手竟是这样一部沉重的令人窒息的作品的确让人刮目相看。我不知道具体的电影票房,能查到的数据也只是前五天过亿,想来也不会太好,至少不会比什么郭敬明的《小时代3刺金时代》的韩寒的《后会无期》高。和冯小刚的《1942》一样,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肯在这样叫好不卖座的电影上下足功夫就本身就值得国人尊敬。而且,我很喜欢作品本身刻意压抑着情感的表达方式,有时候,观影后深入人心的片刻沉默也许比当场的催人泪下更具力道,因为会让你思考一些东西。女主人公冯婉瑜一句“方师傅,你不能再这样!我家焉识没被枪毙我会感谢你一辈子的!”引导观众去想象,她为救丈夫曾受过怎么样的凌辱。看到陆焉识拎了饭勺去找方师傅理论的桥段,我真的有些悲哀。是什么让陆焉识的血性仅剩于此?是性格使然还是那些年遭受的非人折磨?还是只能想象了。影片最后,失忆的冯婉瑜最终没有康复,一如既往地去火车站接自己的丈夫陆焉识,而全不知陆焉识就在自己身边,漫天的雪花中,冯婉瑜的视线有些漠糊,我的眼眶有些湿润……
我曾在QQ说说中留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却说不出我爱你,而是当你思念了二十年的我就站在你面前时,你已认不出我了。
写这几个字时,我心中满是悲凉。
文革,中国人永远不该忘却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