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批评与准确的发言
文/ 马成云
点评作品,贵在指出不足,而指出不足需要明确两点:一是善意,二是准确。相对而言,前者更为重要,前者系德行范畴,后者则是能力问题。善意的指出,哪怕欠精准,其出发点也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其动机是基于对别人关注、关心、关爱和负责的,不管结果如何,都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身体力行的方式。
准确,一般而言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别人已经准确地指出了自己作品的不足,但由于自己知识、素养、境界等方面的局限性并不理解而难以接受,甚至因此闹成误会。关于这一点,需要一种体谅和包容来正确对待,谁吃多了没事干来读你的作品找茬呢?果真如此,那他实在是傻得可笑,也傻得可爱。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宽广的胸怀来对待方能凑效。想着别人的好或不容易,一切的一切便会烟消云散。这样做还可以进退得宜,一是避免因自己对正确意见的不理解而造成贻笑大方;二是待日后自己有了长进而不至于面红耳赤。只要到论坛交流过的朋友,相信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无非是或多或少而已。
二是别人真诚地指出了自己作品的缺点,而这个“缺点”并非真正存在,只是限于对方理解力和审美观的局限性生发出来的一家之言。对此,我们依然以“感激”为出发点,换位思考,以一种同样包容的态度善待之。心里有数就行,一笑而过了之。大可不必“得理不饶人”,大动肝火,兴师问罪。如若这样,日后还有谁敢对自己的作品“说三道四”呢?
前不久我去台湾参加一个文化交流活动,心有感触,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叫做《总有那么一天》,表达的是我对于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殷切期待。这首诗被一个好心的老朋友做了一次大手术,对整首诗进行全面整容。我想,她肯定是发现了我诗歌的不足之处,一时三刻又难以叙说清楚,才干脆重新写一遍给我做参考的,其良苦用心不言而喻。无论如何,我也感谢她这份真诚的心意和付出的艰辛,我放弃了必要的说明和耐心的辩驳。修改后的全诗如下:
总有那么一天
台湾的日出
是大海的眷顾
绵延的岸啊
轻拥浪花到海的深处
大陆静静地呼吸声
如那清新的风
送走了雾霭的纠缠
宝岛靓丽的模样
如那璀璨的花
绚烂了一树的云霞
我多想变成一枚小小的指北针 为
赶路的太阳
指明回家的方向
浅浅的海峡割不断
方块字的肋骨
无际的太平洋
架起血脉相通的桥梁
总有那么一天
我们用同一种颜色
书写两个大字——中国
她这一修改,在我看来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当然也许她是正确的):一是风格问题,我的语言叙事风格全没了,我们云南人,深受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于坚、雷平阳两位著名诗人的影响,无意间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口语化风格;二是她的这种写作方式与诗歌的发展变化多多少少有些脱节了,这种打比喻的方法,在上个世纪倒是被普遍运用的,就现在而言,比喻的容量和创新皆增加了,比如说,《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那个时代是很经典的句子,但如果我们今天还这样写诗,肯定是不行的。
三是出现了一些“别样”的理解,也就是说,她对我的诗歌“会错了意”,比如:“大陆静静地呼吸声/ 如那清新的风”,她这样一改就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写景,而我所写的“绵延的岸/ 接纳浪花的想往/ 我听见大陆的呼吸。”显然是有所指,指的是:我知道大陆人的想法,他们乐于接纳宝岛,而宝岛人也有回归的意愿。
其次是,“太阳每天赶路/ 指明回家的方向。”我表面写的是自然景象,实则是写台湾的未来走向,向西回到大陆怀抱是规律,是天经地义的,是最终需要的结果。你看,太阳都朝着这个方向走,人呢?当然也该如此。却被她改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句子:“我多想变成一枚小小的指北针 为/ 赶路的太阳/ 指明回家的方向。”太阳,应该是用不着别人为它指路的。
再就是,我写“方块字的肋骨/ 架起血脉相通的桥梁。”是想说明大陆台湾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一个台湾海峡无法将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的深情加以阻隔。她却改成了“无际的太平洋/ 架起血脉相通的桥梁。”太平洋,是台湾与夏威夷那边的关系了,显然她没想到这一点。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异议我也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对照原诗读一读还会发现一些问题。《总有那么一天》全诗如下:
不用说
到台湾看日出
是大海的意思
绵延的岸
接纳浪花的想往
我听见大陆的呼吸
清新的风
送走雾霭的纠缠
我看见宝岛的模样
在龙磐公园
我站成一枚小小的指北针
西边
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东边
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
我对天空说
祖国只有一个心脏
方块字的肋骨
架起血脉相通的桥梁
太阳每天赶路
指明回家的方向
总有那么一天
往来无需护照
通话不再漫游
我们用同一种颜色
书写两个大字——中国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尽管这位好心的朋友将我的诗改得“面目全非”,我还是以十分尊重的心情理解她的那一份真挚。至少,在我看来,她希望我的诗歌变得更好这一点是没有错的,是可敬的。基于此,我没有理由生气、责怪,或者反唇相讥。如果不是今天看到刘筱老师关于“管理人员联席会议通知”提倡诗歌拍砖的帖子,我已经忘了此事。
诗歌拍砖,让我想到了长期以来论坛里存在的“诗歌批评难”问题,我便有感而发地小题大做,记述一下这桩与我有关的趣事,目的在于与大家一起探讨论坛诗歌批评事宜,以增强论坛和谐与活力。
其实这样做还是有风险的,别人会说马成云“借题发挥”一抒胸中块垒,终究出卖了朋友,把这件事说了出来——这样说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我想,如果每个人做每件事都要将所有可能发生的一切细节考虑得一清二楚才动手,那这个人会活活累死而了无生趣的。
诗评如此,生活如此,实际工作中也如此,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情况:说别人的“不是”,难,很难!也正因为这样,魏征在唐太宗那里才会显示出无以伦比的人格魅力。我们做不了唐太宗的魏征,我们可以做论坛里一位真诚的诗友,以心摸心的方式对话,力求发言准确,无论点评结果怎样,都会给对方一个温暖的记忆,相信极大多数文朋诗友是会理解的。
尼采说,我们不但要恨自己的朋友,而且要爱自己的敌人。把这句话借过来用于诗文论坛的诗歌批评之中,我想,一切会豁然开朗的。
2013年8月23日星期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