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秉礼 于 2014-7-6 04:24 编辑
关于对金星先生的七律【游寒山寺】的赏析
金先生的原诗如下:
七律 游寒山寺 夜泊秋江在盛唐,千年古刹美名扬。
枫桥依旧跨灵水,宝塔重新闪佛光。
壁上诗文观者晕,佛前香烛老僧忙。
钟声感化东瀛客,只带鲜花不带枪。
此律诗应为:仄起式,首句入韵,押的是平水韵的七阳韵。 首联:夜泊秋江在盛唐,千年古刹美名扬。
寒山寺在江苏枫桥古镇旁。写枫桥的诗很多,以张继为上。枫桥,旧称封桥。位于苏州西北七里小镇枫桥镇,横跨于运河支流之上。而这里的夜泊,是指【枫桥夜泊】这首诗呢,还是指张继夜泊在枫桥呢,交代的很含糊。把运河称为河也好,江也罢,可灵水,还是不多。诗中的【在盛唐】,【美名扬】,作为顺口溜还可以,如是用在七律诗上,就有点真太乏味了! 额联:枫桥依旧跨灵水,宝塔重新闪佛光。
【枫桥依旧跨灵水】,跨字失律了,此处应平声,却用了仄声。依旧,在此,没有【桃花依旧笑春风】那种沧桑,深沉之感,反而觉得很牵强,僵死生硬。【宝塔重新闪佛光】,这个【重新,闪】用的不太准确。寒山寺多次毁于战火,现在的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原本无塔,现在的塔是近年建的,说它重新闪光是不对的。 再说,佛光是一种信念的感觉,是玄虚的,不是实体。都说佛光普照,谁看到了佛光是什么样的光?既然无法看到,还闪什么?即或说峨眉山金顶的所谓佛光,那是水蒸气在夕阳下衍射而形成的光环的自然现象,也根本不闪那! 颈联:壁上诗文观者晕,佛前香烛老僧忙。
【观者晕】,很不恰当,所表达的意思也不清晰,晕,何解?是璧上诗文不肖一顾,不齿而晕呢,还是壁上诗文杂乱无章,使游客一看就头昏眼晕呢?再说,【老僧忙】,也不是诗的语言,也过于大白话了,用来描写寒山寺的景色,给人以语言贫乏,拼凑的感觉。 这两联本来是诗的核心,应具有丰富的内涵以表现出寒山寺历史的沧桑和凝重感,概括寒山寺的景色幽美。可此处给人的感觉,缺少生气,过于平淡,少历史的凝重感,缺少千年古迹的内涵。
尾联:钟声感化东瀛客,只带鲜花不带枪。
此联,应是全诗的最后升华,概括全诗的主题意境,是精华所在。可就是这一联更是不可思议,令人惊诧!【钟声感化东瀛客】。【东瀛】,指的是日本。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南京大屠杀我们不会忘记吧?现在,日本军国主义正在复活,霸占中国钓鱼岛,伙同美国围堵中国,亡我之心不死,其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甚嚣尘上。寒山寺的钟声怎么可能就会感化了日本呢?这里大有是否有意无意地美化,掩盖日本军国主义之嫌,我们不能麻痹自己对日本侵略的警惕性!你也可能会说,我说的是友好客人,也好,既然说他们是友好客人,那还说什么他们没有带枪呢?有带枪来的客人吗?只带鲜花不带枪,难道说,谁还希望日本鬼子带着枪再来一次卢沟桥事变,再来一次南京大屠杀吗?抗日战争时期就有一些汉奸文人,在文化界搞亲日,媚日文化,今天我们也不能不提高警惕呀!
可能我的理解有误,此解析可能有偏颇,您可以争论,深感歉意,得罪得罪。
你说你的诗格律没有问题,经常教训诗友不懂格律。你看一下,检验的结果,是不是失律?难道,你把规则改了吗?在佛,带两字重复使用中,带字用的好,佛字用的就不是很好了。
-----规则-----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 (蓝字应平,红字应仄) --------------
夜泊秋江在盛唐【唐:七阳】 押韵
千年古刹美名扬【扬:七阳】 押韵
枫桥依旧跨灵水
宝塔重新闪佛光【光:七阳】 押韵
壁上诗文观者晕
佛前香烛老僧忙【忙:七阳】 押韵
钟声感化东瀛客
只带鲜花不带枪【枪:七阳】 押韵
--------------------检测结果(平水韵)----------------------
平仄存在1个问题。对仗请自行判断。
第19字 跨 应平
存在多音字:盛重观鲜不,请根据词意判断平仄 重字提示:佛,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