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杨逍逍 于 2010-12-5 03:03 编辑
凯歌难奏——评《赵氏孤儿》
■这部被我寄予厚望的片子终于脱胎而出。放映厅里座无虚席,温度至少在15度以上,脱去外套,掀起毛衣,几近坦腹而卧,随着情节的推进,心情却渐渐冷落下来。
先说调性。像赵氏孤儿这样的综合政治、战争与复仇因素的历史故事,营造的理应是肃穆、悲怆、厚重甚至阴暗的气氛,情节上也应该朴素沉稳,近于现实,而避免过分浪漫。然而影片总体却更觉轻佻,很多场景及情节宛如儿戏。比如韩厥反水,前后人物心理反差太大,缺乏足够铺垫;程婴放鱼,只为韩厥一跤摔飞婴儿,使得情节出现转机,貌似戏剧化,实则生拼硬凑,毫无必要(还不如直接通过庒姬一长段动人言辞,使得韩厥网开一面来的合情合理);程勃(其实叫赵武)杀屠岸贾,也缺乏足够的心理转变铺垫,且在手刃仇敌之后竟然扬长而去,实在有违常理,难以想象这是历史题材的电影场景。还有一婴抵百婴之说,比较儿戏;前者屠岸贾杀人如麻,但程婴多次阻挠他杀婴,他却放程婴一马(比如拉着他裤腿他也不来一剑),颇不符合人物形象。等等。
其次观众情绪把握极差。最初屠岸贾与赵家的矛盾铺垫,双方言行均嚣张跋扈(尤其赵文卓演的赵朔,阴阳怪气,令人生厌),并无正反派之分,这点似乎是在公正客观的体现政治斗争的非正义性及尖锐性,但作为艺术作品,却使得观众对于赵家难以产生同情,甚至会有反感之心。简单的讲,就是两伙人的利益之争,一家遭到另一家灭门。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观众看到的是并不美好的一堆人被屠戮,故而他们感受到的只是血腥,而无悲愤。既然没有多大的悲愤,在结尾也难以获得复仇后的极大快意。好比一泡尿,憋得如果不够急,尿的也不会特别爽。另外,程婴究竟是心存换子救孤还是阴差阳错,叙述的不够明朗,其动机暧昧使得行为难称“义烈”,观众也难以产生悲壮之情,也使得影片所谓“忠义之心”“士子之风”的主旨大打折扣。总之,公孙杵臼之死、屠岸贾杀婴、程勃复仇等本该浓墨重彩的场景气场太差,该悲壮的不够悲壮,该激愤的不够激愤,该动人的不够动人。
再次格调太低。这个综合政治与复仇,纠结政变与仇杀的故事,结局落脚在简单的私仇之上。看《张学良回忆录》中“良身负国耻家仇”的自述,简单一句话,就能引发人感慨无限。无论历史或政治,都是波澜壮阔的场景,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更有利于营造纠葛的情节矛盾与坎坷的人物命运。但《赵氏孤儿》中却对此历史背景基本弃之不用,影片仅以如何养孤复仇一条主线,整成一个生父、养父、义父与孩子之间的家庭矛盾。对这个题材来说,实在是买椟还珠之举,也使得影片小家子气十足,远没有陈凯歌《刺秦》主旨的恢弘博大与历史的沧桑厚重。
最后简述演员表现。黄晓明、赵文卓、范冰冰等演员的气质与影片调性相差太远,不仅在于形象过于现代,并且演技不够沉稳朴素,不足以对历史人物进行充分演绎。王学圻也就刚及格的水平,主要他风格过于统一,戏路太窄,《建国大业》、《剑雨》、《十月围城》、《天地英雄》等中都板着一张老脸,间或眉毛一挑嘴巴一搭来展现阴暗心理 ,看了都烦。葛优演技未能充分发挥,表现平平,演得再窝囊些(其实应该窝囊些,因为他最憋屈,而且得一直憋屈下去),或许更好。张丰毅表现最优,儿童时期的程勃其次。
总结一句:《赵氏孤儿》标志着陈凯歌的导演生涯走过《霸王别姬》的奔腾时期,走过《刺秦》的日立时期,走过《无极》的微软时期,终于进入了松下时期——即便他的老婆是陈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