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男子10年不停歇 | 他寻找到220多位抗战老兵 | 愿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 |
本报记者正在采访“匈奴”
.
“匈奴”珍藏的老兵签名T恤
□记者 乔贵林 通讯员 刘志恒 实习生 杨亚坤 文图
阅读提示 | 不足10平方米的地下室,有些潮湿,一面墙上贴满了这些年和老兵的合照,这就是“匈奴”的办公室。在河南关爱老兵志愿者的圈里,今年36岁仍孑然一身的“匈奴”无人不晓。“匈奴”是网名,他的真名叫李磊,然而这个网名比其真名响亮得多。
“匈奴”之名被叫了10年,李磊关爱老兵之路也走了10年,其间220多位老兵被找到。上周,“匈奴”去了趟驻马店,又找到22位抗战老兵。26日,刚回到洛阳两天的“匈奴”,向大河报记者娓娓道来自己做了10年的梦——这个梦,主题是关爱,主角是抗战老兵。
驻马店之行 他找到22位抗战老兵
26日上午10点,记者来到老城区北大街,在老子纪念馆对面一居民区的地下室内见到了“匈奴”。他个子不高,身材瘦削,穿一件有些发旧的白衬衫、牛仔裤,看起来很精神。
“这次主要去了上蔡、确山、西平、遂平几个县和驻马店市区。”“匈奴”告诉记者,老兵们大多能够准确说出部队番号或拿出实物来证明身份,“但他们大部分生活穷困,有些孤寡老兵无依无靠,疾病缠身,随时都会去世。”说到这里,“匈奴”神情黯然。
此次驻马店之行,“匈奴”找到了22位抗战老兵。每见一位老兵,他都会透露一个消息——今年6月,民政部下发通知,把符合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以及社会福利保障条件的老兵纳入到相应保障范围,让符合条件的孤寡老兵优先优惠进入敬老院、福利院。“这个老兵安抚政策,与民间努力的结果是分不开的,我们这些志愿者的心血没有白费。”“匈奴”说,“很多老兵听到这个消息都流下了眼泪。”
为资助老兵 他辞职打零工挣钱
10年前,刚开始接触老兵时,“匈奴”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在洛阳一家肉联厂当电工,收入稳定。那时,他管理着一家“保钓”网站,天天在论坛里泡着,网名“失败的匈奴”就起源于那时。
2004年,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不断参拜靖国神社,触动着每一位爱国青年的神经。为表达对“小泉拜鬼”的愤怒,“匈奴”开始有意接触几位抗战老兵,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发到网上。
2006年,“匈奴”在互联网上的名气越来越大。他告诉记者,通过那两年和老兵的接触,感到身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着自己前进,再也停不下来。
在肉联厂做电工时,“匈奴”有些积蓄,每次捐助老兵的钱都是自己和其他志愿者出的。后来钱花得差不多了,他干脆辞了职,靠打零工挣钱。“捐助老兵需要花钱,可工资一月一发,实在太慢了。”“匈奴”说,辞职后他当过游戏代练、烧过砖、进过工地。“上午干完活儿,下午拿着钱就能去找老兵,多好,多自由。”“匈奴”笑笑说。家里的亲戚朋友、工厂里的师傅都劝他不要辞职,“他们说我傻,放着铁饭碗不要。”被逼急了,“匈奴”扔下一句话,“人活一辈子,得为理想燃烧一次”。
“现在想想,都觉得当时说这句话特牛。”“匈奴”说。
要让历史记住这些河南老兵
起初,“匈奴”和志愿者找到老兵时,除了给他们经济上的捐助外,还会亲手给老兵戴上一枚自制的铜质勋章。“匈奴”说这样做是让老兵们知道,历史从来没有忘记他们。
2010年9月,父亲病重,“匈奴”很长一段时间都待在家里,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整理找到的老兵资料。当时,他已经找到100位老兵。
“匈奴”告诉记者,抗战时期,河南有近190万人穿军装上战场,出兵、出粮仅次于四川省,“可为啥有川军、滇军、粤军、东北和西北军,从来没听说过豫军?抗战初期河南就开始沦陷,在各系军中都有河南人,但谁记得住他们?”“匈奴”讲到这些变得有些激动,“我就是要让历史记住这些河南老兵!”
打开“匈奴”的电脑,文档里密密麻麻记载着老兵的资料,包括部队番号、现住址、出生日期等信息。曾有朋友劝“匈奴”为老兵出书,但他觉得出不出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为河南老兵留下点东西,哪怕仅是在网络上连载,名字都想好了,就叫‘豫军志’。”他说。
如今,“匈奴”除了给老兵捐款捐物,更多的是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活困境,让孤寡老兵能就近入养老院,“他们是中国军人,理当老有所养,活得体面,活得有尊严。”“匈奴”说。
至今孑然的他
不会停下寻找的脚步
10年寒暑,一路走来,“匈奴”说他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聆听老兵的抗战经历和苦难生活,他更体会到一种许多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刻骨情感。
2004年,“匈奴”和几名志愿者一起创办了洛阳市“红山石”志愿者协会,他任会长,专门从事关爱老兵活动。目前,“红山石”已经有10多位骨干,30多位成员。今年年初,协会和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合作,获得该基金会资金支持。
10年间,“匈奴”的目光从未离开过老兵。而今,36岁仍孑然一身的他,在外人眼中是个“异类”,但“匈奴”很淡定,说他原本计划在35岁时停下脚步,去寻找另一种生活,但他改变了主意,在寻访和关爱老兵的道路上,他不会停下脚步。
然而提起父母,他一脸愧疚,坦承自己积蓄全无,有时甚至要靠父母接济,无暇尽孝,“我的父母都是善良开明的人,他们不反对我做这个事,父亲常常嘱咐我去看老兵时绝不能空着手,说这是对老人们最起码的尊重”。
220多位老兵的名字
被他记录在案
10年间,“匈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只要一听到有老兵的消息,他就出发。
南阳新野县的何保富老人今年95岁,1937年入伍,曾是胡宗南部下,参加过淞沪会战。1938年下半年部队在豫南与日军作战,伤亡惨烈,部队打光了,何保富也身负重伤,但他把战友的手榴弹全拿过来,硬是一人守住了200米防线,直至援军到来。“今年我去看他时,老人身体还挺硬朗,思维特别清晰,当时的战斗场景都记得清楚。”“匈奴”说,老人现在农村老家,生活十分窘困。
10年一挥间,在“匈奴”保存的老兵名录上,像何保富老人这样的老兵已经记录了220多个。现在,随着媒体报道,他搜集到的老兵信息也越来越多。
“希望有一天,有一大群人用鲜花和掌声簇拥着这些老兵,那时我会远远站在人群外,看着他们微笑。”这是“匈奴”最大的心愿。同时,他也欢迎更多人能够加入到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