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风景,别样的心情
——浅谈马成云诗歌《游轿子雪山》(组诗)
文/呆丁
中国著名诗歌评论家霍俊明说:“马成云的诗既有浮世绘般对当下社会和事实的书写,也有对那些日常之物中体现的尴尬和象征性的空间而微言大义。”在论坛这么久,读了马成云的许多诗歌,整体上是这个印象。即便是《游轿子雪山》这样的作品,其中也不乏对当下社会和事实以及人性书写的篇章。
马成云的诗歌,具有洗尽铅华的特质,以朴素、自然、贴切为风格,这是我通常感觉到的。对一首诗有没有感觉,很多时候都是在读第一遍时就能感觉到了,别人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至少,我是这样的。初读马成云的《游轿子雪山》(组诗),便觉得对这组作品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当地游轿子雪山的人很多,其中自然不乏诗人作家,但他们一定不会是这样去感受景点的魅力的,因为他们不是马成云。
马成云写景的散文我读过不少,他的现代诗我也读过很多,但他写景的诗歌却不多见,因此,刚看到《游轿子雪山》(组诗)时,顿觉耳目一新,诗人是不是在做一种新的尝试,我不得而知,但我有了马上阅读下去的冲动已成为事实。一个人的作品能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标题很重要,这点不容忽视。就我的阅读经验而言,如果一篇作品的标题不吸引我,我是很难继续读下去的。
在网络上,常常见到一些诗意浅显、平庸乏味之作,那是因为作者缺乏技巧,或者写作手法不够新颖,找不到巧妙的切入点,对生活的感受不深,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不到位。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就提炼不出深刻的主题来。马成云这组《游轿子雪山》能一气呵成,首首精彩,是因为诗人有知识素养,而且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面对“轿子雪山”这一客体才会有与众不同的心境、独一无二的体会。
《游轿子雪山》(组诗)是一组借景抒情之作,这类作品很容易落入俗套,一般性地,写写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讴歌之情,而马成云的诗歌却大异其趣,引领我们进入了不一样的心境。臧克家在《学诗断想》中说:“诗歌在文艺领域上独树一帜,旗帜上高标着两个大字:抒情。”感情是诗的根本,无感情就无法成诗,即使勉强凑成几句,也必无诗味。关键的问题在于诗人怎样抒发,诗歌才会具有饱和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才能做到以情动人,最大限度地引起读者共鸣。
马成云这组诗歌,寄景抒情,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启人深思,虽然每首诗都短小,但能做到情景交融,洞彻世事,非常难能可贵。马成云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悟性,赋予诗歌耐人寻味的精神势能,读来情趣盎然。
轿子雪山是昆明的最高山峰,因主峰山体远看形似轿子而得名,冬春白雪皑皑,四五月间马缨花开遍,绚烂无比,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马成云的《游轿子雪山》(组诗),每一首分别以轿子雪山的一个景点为主题抒发诗人的感受。下面我们逐一欣赏:
月亮岩
因为一直没有看出来
这堵石岩
长得像月亮
我就一门心思地想
这里一定是个赏月的好地方
一定可以
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把思念变成会心一笑
因此我开始遗憾
我没有机会陪一块石头过夜
如果那天没有下雨
没有起雾,雾没有遮住对方的脸
我会倒在谁的鼾声里
月亮岩是一个完整的岩面,山岩雄峙巍峨,绝壁千仞,是典型的冰蚀刃脊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这个景点的“形”,而是由自己“想当然”的感觉切入来表情达意,“因为一直没有看出来/这堵石岩/长得像月亮”,并由此拉伸出诗歌想象的空间:“这里一定是个赏月的好地方/一定可以/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把思念变成会心一笑”,视角切换手法使诗歌呈现出层次感,更有立体感,这是诗人没有看出这堵石岩象月亮之后衍生出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那个“熟悉的身影”和“会心一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了诗人之前工作上的某种变故及后来的释然,从诗歌中释放出来的信息看,诗人是一个很容易从一些不如意中解放出来的人,这令他的朋友们觉得欣慰。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因此我开始遗憾/我没有机会陪一块石头过夜。”诗人的遗憾是有原因的,但“原因”终究不能弥补“错过”,错过的风景只能成为永恒的追忆。“如果那天没有下雨/没有起雾,雾没有遮住对方的脸”,这里的“雨”、“雾”,无疑是隐喻现实中的某些阻力,以致令“我”心愿没法达成。
当“我会倒在谁的鼾声里?”成为一个问题时,我们不妨可以这样来理解:倘若没有雨雾作祟,“我”便可以躺在该躺的地方高枕无忧,那时的“我”会是一种怎样的境遇呢?想来令人唏嘘!月亮岩,让诗人对自己的遭际生出一番感慨是顺其自然之事,但如果我们把这个作品当作一首情诗来读,换一双眼睛看世界,又会看到什么呢?此不赘述。
天池
我这里要说的
不是居住在天山的那个湖泊
而是与滇池一字之差
生于云贵高原轿子山上的另一汪澄澈
高处不胜寒,可我不怕
我有足够的勇气
看雨水搅乱天池的心事
等一滴水花长大成
一朵浪花
直至卷起苏轼的千堆雪
我没有理由负隅顽抗
思念并不好惹
它不会吃鲁迅的人血馒头
却会生啖恋人之肉
天池是轿子雪山上的湖泊,水域面积较大的有三个,分别为大海﹑小海和木梆海。大海叫天池,小海就是著名的精怪塘。
诗人在《天池》的开篇首先交代天池的籍贯:“我这里要说的/不是居住在天山的那个湖泊/而是与滇池一字之差/生于云贵高原轿子山上的另一汪澄澈。”同时,点明天池的地理位置好为后文埋下伏笔:“高处不胜寒,可我不怕/我有足够的勇气/看雨水搅乱天池的心事。”现实中,有一些小小的混乱存在是难免的,何况在“高处”。“我”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应变能力,也就处变不惊,任凭风浪起,冷眼看汪洋,这是一种淡定。
没有这份淡定,便没有足够的耐力,“等一滴水花长大成/一朵浪花/直至卷起苏轼的千堆雪。”众所周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抒发作者年过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之作。马成云在此借用苏轼语,其意不言自明,似乎他也在原谅自己的“一事无成”。
接下来,诗人按照既定的思路贯彻自己的创作意图,“我没有理由负隅顽抗/思念并不好惹/它不会吃鲁迅的人血馒头/却会生啖恋人之肉。”凡是读过鲁迅小说《药》的朋友都知道,《药》写于1919年4月,作品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华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思念”,不会被愚弄,但它会让人“为伊消得人憔悴”。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我”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执迷,看得开,因为“我”深知过分执着是一种病态,任何灵丹妙药都治不好。
按理说,“我”不怕在轿子山天池上“高处不胜寒”与鲁迅的人血馒头是毫无关联的,但诗人却发现了其中隐藏着的隐秘的联系,并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诗中揭示了“我”与革命党人有一样的勇气。这种发现和揭示,正是一首好的诗歌的必要因素。
花溪
提前住到山下的目的
是为了第二天及早登上山顶
错过花开的季节
也有心花怒放的时刻
溪流下山不为别的
是想告诉全世界一个好消息
人在,风景就在
马缨花谢了,不必泄气
只要一直往前走
就一定会与无限风光撞个满怀
“提前住到山下的目的/是为了第二天及早登上山顶”,诗歌的起笔没有描写花溪的胜境,而是为下文做好铺垫,告诉人们成功的机会只为有准备的人预设。“错过花开的季节/也有心花怒放的时刻”,这两句极具哲思,对那些错过了机会的人起到提醒的作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错过了此,还有彼在,没有必要耿耿于怀。
可不是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诗人去游花溪的时候已是七月,山上的马缨花亦然凋谢,很多人因此大失所望,但诗人则不同,他以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告知人们一个并不简单的道理:境由心造,“人在,风景就在。”有了这个念想,才会有一种境界鼓励人们坚守内心的光亮,坚信最美丽的风景不是来自外界的绽放,而是隐于内在的觉悟:“马缨花谢了,不必泄气/只要一直往前走/就一定会与无限风光撞个满怀。”在这短短的几行诗里,诗人表达出这么富有哲理的内容,而且不着痕迹,像信手拈来一样写得轻松自如,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
一线天
四川的夹金山难不倒红军
是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云南的一线天考验游人
是在这个养尊处优的时代
800米台阶
70度的倾角
竖起了一道天梯
通向人们内心的恐惧
它与喋喋不休的雨水合谋
令人望而却步,或者半途而废
这根线呐
究竟能缝补多少人瓦解了的意志
一线天,听听名字,就知其何等险绝。它是月亮岩与法戛岩两道悬崖绝壁间一条笔直而上的夹缝,当地村民称之为大隙缝。到此一游,免不了让曾在红军长征纪念馆工作过的诗人马成云想起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
“四川的夹金山难不倒红军/是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云南的一线天考验游人/是在这个养尊处优的时代。”诗人将当年红军长征历尽千难万险、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与今天人们的养尊处优两相对比,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的意志是可以历练和培养的。时代不同,人也在变,尤其是人的精神向度在变。
800米台阶的“长”,与70度倾角的“陡”,让许多人心生恐惧,半途而废,甚至望而却步。如果再遇到一些看不见的困难、绕不开的阻力,那么我们的意志势必会完全瓦解。诗人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摆在面前的种种做派发人深省。这首诗,无疑给国民敲响了一记警钟,中华民族要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在意志上不能输给自己,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无不昭示出这个道理。
虽然说诗贵含蓄,但马成云这首却偏于简洁、明快、坦率,含意深远,有强烈的魅力。诗的最后着重抒发了诗人对国运的忧虑,诗中情与景,意与境,交融为一,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意境,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
精怪塘
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
联想到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面对精怪塘
左边的路通向天池
右边的路通上轿顶
这些,我并不关心
我想知道的是:用这顶巨大的轿子
将一位被生活欺骗的小女子
抬进洞房,抬入佛门,抬上天堂
哪一样更难?
“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诗人一下笔就浮想联翩,紧扣景点名字切入,引领读者插上想象的翅膀,神游大西南奇异而壮观的景色。接下来交代了精怪塘的地理位置,但不是诗歌的核心,仅仅是为下面的铺垫落笔:“左边的路通向天池/右边的路通上轿顶/这些,我并不关心。”
轿子雪山,因形似轿子而得名。诗人随即联想到古代娶妻以轿子把新娘抬进洞房这一史实,进而想到生活的艰难与世事的繁复,尤其是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常常受人欺凌。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仅仅是一次意外的失身,很可能就从此进不了洞房,由此对生活失去信心,遁入空门。今天的人们虽然已经没有承袭古人的贞操观,但女性生存的不易依然不容忽视。当然也有人通过婚姻改变了自己的现状,从此进入天堂,一生光彩照人。
这首诗以“一位被生活欺骗的小女子”暗喻生活底层弱势群体的不同命运遭际,并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诘问“哪一样更难?”把问题交给读者,以此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让读者自己去回答更具震撼效果。至于答案有多稀奇古怪,则任由读者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了。其实,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我们的父母官来回答是最适合的人选。这样,读者很容易想到诗里的那“两条路”所隐含的方向:一条走向天堂,一条通往地狱。诗人借景抒情,在诗中展现出一种对现实的隐忧,凸显悲天悯人之情怀。
瀑布
雪是你的前世自不必说
在七月的雨幕中
马缨花变成了肥料
雪松站成了栋梁
你一嗓子比一嗓子来劲
是在讲谁的故事
想必,没有人为的打扰
就算你从那么高的地方往下跳
也不会有
落入俗套的危险
《瀑布》一诗,诗人下笔不凡,看似平实却出语惊人,这也是马成云一贯的手法,抑或可以叫做他的风格。他以“雪是你的前世自不必说”开篇,首先,交代了瀑布的流水是由轿子雪山上的雪融化而来,而雪是纯洁的象征,自然也就传承了同样高雅的气质;继而,诗人巧妙地借“你”说事,塑造出一种超拔脱俗的形象。
“在七月的雨幕中/马缨花变成了肥料/雪松站成了栋梁。”明里指的是季节变更,景色变化,实则暗喻社会人生的诸多未知因素。马缨花美丽却经不住季节的考验,终究腐烂成泥,雪松朴实无华却长成了栋梁之材。如此看来,真正能与高洁的品性相映成趣的只有雪松的质地,通过这一鲜明的对比道出了诗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你一嗓子比一嗓子来劲/是在讲谁的故事?”诗人赋予瀑布拟人修辞格,把瀑布的声响想象成,是在讲雪松的故事,讲纯洁的故事,讲高尚的故事,讲全世界都应该知道的故事。诗句貌似问话,其实,答案不言自明。
同时,诗人也显示出一丝丝担忧:“想必,没有人为的打扰/就算你从那么高的地方往下跳/也不会有/落入俗套的危险。”而今,轿子雪山已是昆明的旅游胜地,每天游人络绎不绝,“你”将不可避免地融进社会这个大熔炉,受到来自他者的干扰和影响,但愿这样的融合不会改变“你”的优雅与壮观。如若联系起诗人工作上的变化来感受诗意的表达,是否可以理解成,诗人从相对前沿的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即便有不同的评价,也不会落入俗套而保持特立独行的精神风貌之励志写照。
这首诗的成功之出在于:画面感很强,灵动,加上丰富的想像力在节奏、形象和隐喻的丰富的暗示性方面发挥了作用,能把一系列毫不相干的事物巧妙地联想在一起,在朦胧之中找到鲜明之处,在含混中找到精确,在无形之中找到有形。
总之,马成云这一组诗歌,语言朴实、浅白,大胆地运用了一些日常口语入诗以增强诗歌的亲和力,整组诗歌联想丰富,构思奇巧,切入新颖,有其不可替代的思考与内省,较好地体现了诗人一以贯之的诗歌风格特征。这些,正应了著名诗人韩作荣的一句话,“通过眼睛抵达心灵最柔软处的诗行,没有响亮的音节,不适宜于抑扬顿挫地朗诵,却应当是经得起审视和耐读的作品。”希望我没有说错!
2013年7月15日星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