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云淡风清就梦里》
文/马成云
喜欢你用简单的字符
在灵魂深处开出朴素的花
却不愿你 为了逢迎我的喜欢
与寂寞有染
——《致诗人》
不大写诗的李汝珍,以其发表在《中国诗歌在线》2012年10月号上的一首抒情短诗《致诗人》走入我的视线。从那时起,我似乎知晓了她在抒情和叙事之间的嗜好与优劣。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或擅长的写作体裁,但并非皆能做到“从一而终”,随着人生经历的变化或生存体验的迥异,创作的指向会在不经意间适度地进行着调整,李汝珍也不例外。尽管,她在散文和诗歌之间摇来晃去,但始终走不出散文天地。
李汝珍散文集《苇岸弦歌》荣获过昆明市茶花奖,固然能证明她的散文成就,但这并不是证明她散文写作艺术的唯一形式。我以为,直面作品,那才是把握李汝珍思绪不可替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深入李汝珍的散文世界,才可以抵达她的心灵深处。李汝珍的散文不长,大多篇幅短小,取材于自己身边的生活琐事,亲情、友情、爱情占据了她的空间,使其无暇、无意去思考一些看起来更为宏观的问题。
李汝珍对于生命、生活、人生的体验和感触,不是以叙述的方式呈现,而是以抒情的手段喷涌。或许是她的生活经历显得有些单一的缘故,在她的情感世界里免不了笼罩着一丝丝孤单和凄清,甚至化作一缕忧伤。这份忧伤“歪打正着”地将其散文写作推向某种高度。通读李汝珍即将出版的散文集《云淡风清就梦里》发现,该文集中那些缺乏忧伤元素的作品,恰恰也就是散失了一种诗意美感的篇什。
也许,李汝珍骨子里藏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和伤感,为其从事散文创作埋下了伏笔,以至于,让她感觉出“无雪的冬天,寒冷一样痛彻心扉。”隔着岁月的尘埃,你看到远山清隽的美感在幽暗的夜空中流转的同时,似乎也就看见了李汝珍“那深情的吟唱,那丝丝缕缕的乡愁,充盈着对生命的感动。”
有了这一份对生命的感动,便有了生活的热度,人生陡然变得有意义,“那种站在阳光下偶尔也会伤感”的情绪又算得了什么?李汝珍说:“我在春天等你。”听见了吧?这一声交代,充满多少期盼与渴望。“当岁月走过一定的长度,我们的生活就会回归,回到那个曾让我们怦然心动的时刻。”这种回归,是生命的欢腾,我们在滇池湖畔可以听到,在晋宁石寨山上可以听到,坐在盛夏的窗前也一样可以听到……
李汝珍的网名叫“临窗听雨”。她似乎从一开始就懂得,聆听的能力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也可以从阅读中获取,如若我们能够认真地读一读李汝珍的《坐在盛夏的窗前》,就不难从中汲取对于人世艰难的宽慰和世事沧桑的原谅。心的承载是一种担当,也是一种考验,她说:“人这一生,总有些什么横亘在我们的生命里,让我们无法释怀又不忍舍弃;也总有一些无法承载的情份,注定是心底一触即痛的痕迹,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这份情愫埋在心一隅,不去惊扰现实生活的安静。人世间的爱太多,太多的爱让人幸福也让人悲哀。但若能从容面对,也不是不能释怀的。”
况且,每个人的周围都有一群休戚相关的朋友,装点着彼此的人生。李汝珍遇见罗家柱、陆晓旭、汤云明、朱家勇、杨尔文等文朋诗友时,说:“遇见你,是我美丽的意外。”有了这个意外,人生的旅途可以结伴而行,心不再寂寞,感受春天的气息有了相互的鼓励。“一本书、一则诗文、一叶山水风景,文学之路次第铺开,香馨回荡。”
生活变得这般有趣,更多的时候,我们就会腾出一点点空间,收拾对方走过的脚印,记住那些美丽的约定,与文字打交道不再枯燥无味。“此生,与文字结缘,让我不深邃,却丰富;此生,愿与文字为舟,泅渡寂寞光阴。”到了这份上,心不必伪装,人不再矫情,没有听见一个久违的声音也会为其落泪,这是人世间何等弥足珍贵的缘分啊!
一首歌,能留住一段经历,一首诗能留住一些心情 ,一篇文能留住一个故事……那么,一部叫做《云淡风清就梦里》的散文集能留住什么呢?问它的作者李汝珍。李汝珍答非所问,说,她喜欢听歌,听《至少还有你》,听《来生缘》,听《流花的湖》,听《雨的印记》,听岁月深处流淌出来的那些心声……
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