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妙韵怡然 于 2010-2-3 20:40 编辑
花祭/随笔
于丹在《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中提到了大学期间自己登泰山时的经历,令我印象深刻。她在和同学从中路一起登泰山观日出之后,第二天又自己一个人从后山的小路重登了一次泰山。并从两次登山的不同感受中悟出了大境界。她把中路登泰山喻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儒家践道之路,而把后山小路喻为乘物以游心,世间万物皆可搭乘,即心游万仞的道家举重若轻之路。于丹认为这就是林语堂先生所说的每一个中国人,在其社会理想上都是儒家,在其自然理想上都是道家的参悟。
我也这样登过两次泰山,当然我悟不出专家的儒和道的殊途同归,但两次登山的感受和专家比起来又有着些许相似。
第一次登泰山是带着朝圣一样的心境。同行的人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了坐缆车到中天门。而我和三位男同事坚持从红门开始爬,然后中天门,南天门,最后到达玉皇顶。一步也没敢偷懒。沿途的风光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宽阔的石阶,步步可见的碑刻铭文,于丹说她看见那些碑文感觉触目惊心,我当时倒是感觉很亲切,仿佛在和那些千古风流的古人一起结伴同行,仿佛他们的诗词曲赋正在脱口而出。其实爬到南天门的时候,同去的乘缆车上去的人已经开始下山了,看见我们仍在艰难地攀登,他们表示不解。他们真的体会不到踩着古人的脚印登泰山的豪壮和激荡。当我站在玉皇顶,临风远望时,我的眼里溢满了泪水,绝对不是矫情,也绝未想到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我只是在内心告诉自己:我站在了泰山之巅!
下山,我们几个人依然未选择坐缆车,而是从原路一步步地返回直到红门。路上依稀的鸟鸣,斑驳的树荫,擦肩而过的游人,负重而上的泰山挑山工,拂面的微风如影随形,至今难忘.尽管第二天腿痛得举步维艰,可心里却是无比的快乐。而且,我这看起来有些娇气,有些柔弱的小女子从此令所有同事刮目相看。
三年后,我再次来到泰山并从后山登上了泰山顶。当时我与几个朋友和大部队走散了,看到很多人从这里上山就跟着走上了这条小道。却意外地拥有了一次美丽得有些缥缈的登山之旅。泰山那天正下大雨,我们都穿着在山下买的塑料雨衣。路窄且滑,几个朋友把我和另一个女伴放在中间艰难地拾级而上。小路两侧树木茂密,怪石林立,总有峰回路转的惊喜。而经常会有成片的野花在雨中鲜艳夺目,有个朋友还做了两个花环给我们戴在了头上。有些花开在万丈悬崖上,无法靠近,它们就那么灿然着,在自然中生生不息。
最神奇的是爬到半山腰时,雨停了,天虽然没晴,却一会就浮起了漫无边际的雾气。离我们十几米远的游人看起来就仿佛在仙境一般。我们几人一度停住脚步就那样傻站在那里,看着起伏的泰山若隐若现,缥缈如烟。好久之后,才有同事逗趣说,哎,你们真的成了仙女啦!
爬到玉皇顶时,已经是下午了。山上的商贩有的都穿起了棉衣,而我却穿着牛仔短裤,瑟瑟发抖。站在同一个极目的山峰上,我才想起这不平凡的路程依然通向泰山之巅!
回头想来,我的第一次泰山之行登的应该是名,感受泰山文化的博大和久远;而第二次登的则是山,感受的是自然的灵气和浩瀚!
有必要提一下的是,第二次登泰山时一些朋友坐缆车上山时,因雷电造成缆车故障,被悬在半空中两个多小时才着陆,与我相比,这该是多么大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