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赝读】因何难养 题记:我当然不具备评读《论语》的水平与资格,但是我稀罕。难免读着读着就有些感想。我知道,论语是一部一以贯之的著作,自有其精妙的衔接,似散实凝的内在关联,原本不该也不可以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分开来感想的,但是我是文盲,做不到宏观的阐释,好在大家也都知道我是文盲,就拿我这些赝品感想当个乐子吧,或者,当个下午茶时段的休闲,亦可,更好。 “难养”出自《论语.阳货第十七》。全句为: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 这句说的意思乍看之下并不难懂,但是它出现的位置比较特别。《阳货第十七》这一章是以“阳货欲见孔子..”开始的,“难养 ”,则接近这一章的结尾。阳货是小人中的极品,才能很高,手段不凡,形容相貌和孔子非常接近(有些毒品和面粉,乍看之下也很像,这是不是更经典?),陈蔡之间孔子的困厄,就是因为那里的人们误以为他是阳货,要杀了他。 这样看来,“难养”,还真不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 亲近了,于是容易亲昵,容易浓烈,也容易因彼此不分而忘却了尊重,忘却了彼此的人格都需要保持独立。给我多少都理所当然,一丝迟慢立即心生怨愤-----这一般不会出现在淡然之交中,反倒是多见于恋人或是密友。甚至,原本因操守因道义而互相认同的人,当相知渐深,相交渐浓之后,对方的一次不同于己的选择,就会觉得那是背叛,那是对自己的伤害,于是如芒在背,纵然表面隐忍不发(为了情?还是为了当初的道义?),内心还是难免伤感。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只有女子才会这样么?或者只有小人才会这样? 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天下女子几人可以超然?天下男人又有几个能够不在此列? 承认自己只是寻常人,这也许不太难,但是承认自己具有寻常人的浅薄和弱点,这就不那么容易了。慢说真君子千古难求,就算是“男子汉,大丈夫”这六个字,当真能够做到的,也举世少有。 想起弹铗而歌的故事来了。 “食无鱼”当然只是巧妙的表达方式,冯先生未必真的很馋,但是细思量一下,他所要的“施展抱负的舞台”,是不是也算一种欲求呢?“弹铗”,是不是也算不逊?“而歌”是不是也有怨的成分呢?英雄侠智之士,一样难养。浪迹江湖或者隐逸山林,看上去似乎远离了不逊和怨愤的群体,但那真的都是上了境界之后的甘心选择么?也许,更多的只是所求不得之后的放浪形骸罢了(这已经极其难得了!)。 想起了原宪,想起了自贡。 原宪隐于市井,破衣弊履,但是司马迁著《史记》,将他列为《游侠列传》中的人物,可见他清贞自守,而且有大功于民;子贡了达世事人情且名满天下,有绝对的能力从事政事,但是他投身商旅,成一代巨富,鲜衣怒马快意人生。后来他俩还有一次见面,谈的不是成就而是生命的质量和信念的保持……… 也许他们俩的选择表面上看去差异得天高水远,却都能称得上不难养?可惜,就连他们,在孔子看来,也还不够君子的境界。“子贡方人(注①)”这是他的老师给他的评价,原宪,孔子妻之以女,算是托付了亲人,但是,传承孔门道统的却是曾子----还是因为颜回夭亡,不得已而为之……. 如果,连他们都只是离小人的标准稍稍远一点点而已,那么……..唉…. 谁,不是小人呢?程度不同罢了。 于是圣贤寂寞,只不过是因为他说出了人间常态,然而常态的人间,并不因为几个极特殊的人物曾经存在过而变得全面的不寻常,还是普遍的居于庸碌而不自知,常怀不逊或是怨愤而不自知(不敢承认?还是其实内心承认但是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承认?),于是,反过头去,故意或者无意的曲解先贤(“不知天命而不畏?”),因自己的热闹(其实我也最爱热闹)而去攻击寂寞。 所以,结论就是:我不觉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这句话是对女性的歧视甚至侮辱,它叙述的,不过是芸芸常人,不分男女。 注①:方:求全责备之意,不能足够淡定的看待不如自己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