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热点,职场焦点,生活重点,呓议天下事;一家之言,胡语乱言,集思广言,一文止千言。 ——“呓语千言”的主张与坚守
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已然面为上上下下的共识。但旧笼子还用不用,新笼子怎么编,目前似乎尚无定论。
受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影响,人治的痼疾至今体现在从政用权和社会管理的诸多方面,短时间内难以根治。这是不可回避的基本国情,也是寻求如何把权力关进笼子时必须直面的现实阻力。
其实,我们从来不缺乏制约权力的笼子。从国家层面到省市县镇村,从各行各业甚至到幼儿园,法规多如牛毛,制度贴满墙壁,要求数不胜数,但就是落不到实处,钻空子的有之,搞变通的有之,打擦边球的有之,能突破就突破,能规避的就规避,谁也愿老老实实地依法办事。
也就是说,问题不在于没有笼子,而是笼子的质量太差,不是窟窿眼儿太大,权力可以自由进出,就是材质太脆太软,稍一用劲就土崩瓦解。
想来是受孔孟中庸之道熏染太久的缘故,中国特色的法规制度,大抵都是这样的架构:前头规定很严格,一副不容任何人践踏的严肃模样;后头总会来个转折,留出诸多可以回旋的空间。
这样的制度设计,即便不能说是有意为权力寻租大开方便之门,至少也有弹性过大、约束乏力的嫌疑。
如果用“笼子理论”来衡量,这样的笼子就算不是伪劣产品,至少质量堪忧,不仅中看不中用,弄不好还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残次品,派不上多大用场。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这样的法规制度,其实就如用竹子编成的笼子,经不起长时间的风吹雨打,更经不住擅权专权者和权力寻租者的内外夹击。
用竹子编成的笼子,装点小鱼小虾也许够用,用它来制衡猛于虎、烈于火的滥用之权,显然不会起任何作用,也许还能增加滥用权力者的快感。
要是真的如此,用竹子编成的笼子就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或遮羞布,而习惯于用竹子编织笼子的决策者也就成了纵容腐败的帮凶或事实上的维护者。
所以,当务之急不是用竹子编织更多质量不过关的笼子,而是要下定决心摒弃用竹子制作笼子的思维定势,换用更为坚固的材料,精心编织窟窿眼儿更小的笼子,切实使笼子具备关住关牢权力的强大功能。
不如此,即使费劲把权力关进笼子,权力还会挣脱羁绊,跑出笼子为害国家和国民。
这方面,新加坡和香港都作出了表率,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如何学?首当其冲的,或许应是敢于校正错误,决绝地砸烂那些竹编的笼子,为用更为坚固的材质编织新笼子腾出空间。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时可以遇到让人啼笑皆非的、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法规制度。如此陈旧的笼子,怎么可能关住权力?又怎能指望它去维护公平正义?
砸烂竹编笼子的时机到了?但愿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