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色妞妞 于 2013-2-4 11:50 编辑
前些日子发过一篇聊“慎独”的短文,还给董仲舒恶狠狠的带了个马屁文人称号,说起来这不符合对事不对人的行文原则,况且俺与老董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干啥要给一个古人如此贬义评价呢?
老董做为一名官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君王出谋划策是挺正常的事,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说非常适合大一统王朝的精神统治,而且几乎被历代集权者所喜爱。凡是当权者喜爱的,这学说就不愁得不到继承和发扬(但是会根据需要“梳妆打扮”),而它的创始人孔子也不愁得不到香火供奉。不过世间确实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集权者之所以爱“汉儒”,是认为它有利于极权统治,就像电影里说的,解决“队伍不好带”的问题。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期,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轴心时代”。在此期间,无论是西方先知,还是东方圣贤,基本都被后人奉为教主,区别是西方有“古希腊三圣”一脉没被神化,仍能当做思想学说去发展。反观咱们的文化三大支柱,佛老不必说了,早已不食人间烟火,剩下的儒学,在历史上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春秋儒;二是汉儒;三是宋儒。其中宋儒对儒学的研究侧重于格物致知,只求继承不求突破。
春秋儒则是儒学的原生态,自身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包容力和自我完善力。比如当时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看到孟子的“性善论”有缺陷,他并没有曲意迎合本门的二教主,而是尖锐的提出与其完全相悖的“性恶论”,指出人性即可向善亦可向恶的本质,弥补了该学说中的大漏洞,并以此展现出儒家学派自我批判、自我完善的优秀个性。后来荀子的学生李斯、韩非子,又成了法学理论推行人,尤其是韩非子,更被后世誉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也就是说,当时的儒家不仅可以自我批判和完善,而且还能把别家的思想兼容进来,补正自身的不足。
凡是具有自我完善和兼容并蓄这两种能力的学说,用于指引个人、民族和国家,就能有可持续进步的能力。但汉儒老董做了什么呢?其实他不用“罢黜百家”,只要有“独尊”就够了。“独”,莫管你百家千家,统统罢黜,否则何能称“独”。“尊”,无论后辈的认识如何演进,对儒都只能亦步亦趋。这个以统治者强权做保证,不怕谁不服。
话说老董为君王献策,推行儒学自然没问题,可加上“独尊”后对我国的历史发展则大不一样。这两字不仅加深了思想的禁锢,而且使儒学原来所具有的自我批判、自我完善和兼容并蓄的功能也丧失了。试问,谁还敢完善它?轻则丢乌纱,重则掉脑袋,更不要说兼容,全都罢黜了还去兼容谁?
每想至此,就觉得老董实在是太过分了,马屁不带这么拍的,毁文化无异于毁未来。连秦始皇焚书时,也知道把各类书都保存一些放在阿房宫里,之后是刘、项来了,只想着抢财宝、女人,阿房宫和存书统统付之一炬,如果始皇帝能看到这一幕,或许会说:当年焚书真没啥用,刘项根本不读书嘛。所以说,管思想,管文化,管来管去,除了使国家、民族难以进步外,根本改变不了“周期律”。
历史证明,真正造反的人并不用读书,或者说读书人反而更不爱造反。老董的“独尊”说对后世这类迂腐管理理念的形成难辞其咎,而且阻碍了华夏文明的进步,为此送他个马屁文人称号也不算冤枉。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