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干年前,某机关空出一个处长位置,能力最强、呼声最高的老白未能如愿。众人大跌眼镜,老白也怒气冲冲地去找领导:“老说我优秀,为啥不用我?”
领导气定神闲:“你很优秀不假,工作成果没少出,但就这个位置而言,你不是最合适的。”老白自然不服,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领导不急不躁:“沟通能力比较欠缺,上下关系处理不好。”
听领导这么讲,老白顿时像被霜打蔫的茄子,不由得想起那次酒后当众顶撞的“壮举”,想起众人的称赞和领导的大度,想起老处长当时恨铁不成钢的提醒:“你小子,犯什么混?领导能随便冒犯么?你今后恐怕要吃点苦头。”
直到离开这个单位,老白也没弄清自己没当上处长的真实原因,但领导关于“很优秀”≠“最合适”的论述,让他欲哭无泪,更让他终生难忘。
实际上,老白的际遇并非个例。
纵观职场,同一年龄段或同一起点的一批人当中,最终走上领导岗位的,可能不是那些智商最高、能力最强、表现最为抢眼的人,而是那些毫不起眼甚至默默无闻的人。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领导选人用人,最看重的往往不是能力素质,而是这个人能不能驾驭、听不听话、会不会惹麻烦。因为一般而言,领导更喜欢那些会吹会拍、乐于顺从的人。
想想也是,哪个领导能容忍部属经常惹麻烦、不时唱反调或是偶尔让自个儿下不了台呢?
事实上,但凡有点才气之人,多少都有些孤傲,说话办事不注意方式,只图自己一时痛快,全然不顾领导的感受,一来二去,自然会让领导心里添堵,关键时候晾到一边,也就成了情理之中和预料之内。
被领导认定“不合适”,实际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这个“很优秀”的家伙不是领导圈里的人。
中国的职场包括官场,历来讲究“山头”、“派系”或叫“圈子”,大凡干到一定级别的领导,都有意无意地编织自己的“关系网”和“交际圈”。大单位如此,小单位亦然,鲜有例外。
是一个“圈子”的,什么都可以,甚至被领导臭骂一顿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往往被认为越骂越说明两人关系铁;而不是一个“圈子”里的,说话办事就得份外小心了,稍不注意就会被人抓住小辫子,之后就是没完没了的麻烦。
所以,有个说法实在经典而精确:领导隔三差五地批评你,不是你真犯了错误,而是提醒你不要站错队。
正如不能选择父母和家庭环境一样,凡夫俗子往往不能选择职场环境的好坏,甚至无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前做到置身事外。这就派生出一个问题:是要体面的生存还是要一文不值的骨气?
这显然是个难以作答的问题。
换个说法吧:无力改造环境,那就努力适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