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花婆婆 于 2012-11-22 16:35 编辑
在吴宓的感情中,有一个女人的名字永远躲不过去,那就是毛彦文。 吴宓曾将毛彦文的感情生活分为三段:一是与朱君毅,二是与吴宓,三是与熊希龄。 但是,在毛彦文写的《往事》里,毛彦文是这样说吴宓的:吴君是一位文人学者,心地善良,为人拘谨,有正义感,有浓厚的书卷气质兼几分浪漫气息,他离婚后对前妻扔倍加亲切,不仅负担她及他们女儿的生活费教育费,还时常探望。 在<往事>中毛彦文温习了一生的爱情,两次都全身心投入,刻骨铭心。晚年对一个来访者说,自己与吴宓,是吴宓单方面的,与她无关,且无聊。 一九四六年,《吴宓日记》里记录:宓自思一生爱彦,而彦之感情中,竟不予宓任何地位。 听上去挺悲凉的。 。 毛彦文曾留学海外并获得硕士学位,归国后从教参政,也算是现代妇女史上的一位名人。 早年入学杭州女子师范,与清华学堂表哥朱君毅相恋多年,抗拒家庭包办婚姻。 吴宓是朱君毅清华同学,后一同去美国,又一同受聘于东南大学,毛彦文写给朱的信件,都让吴宓过目。后朱君毅单方面悔婚,事后和毛彦文从此陌路。整个过程,吴宓都参与调停并有记载。 吴宓在此过程中与毛彦文频繁接触,渐生感情。 朱君毅结婚,毛彦文泪落手颤,不能成书,改由吴宓续拟电报。 。 吴宓是一个浪漫且真性情的人,爱上毛彦文后,回家对妻子坦白,并写信告知毛彦文,于是婚姻危机加上舆论压力加之一身,毛彦文也感到了不堪重负,她冷静理智地托人转达了对吴宓的拒绝。 吴宓的性格,执着又天真,性情又绝强,他不顾众叛亲离,断然离婚,继续追求毛彦文。两人书信往来,在1930年至1931年,在欧洲两人相见,却由于性格差异,时常争吵,隔阂逾增。 毛彦文在犹豫后断然终止了与吴宓的 交往,连朋友都不做了,答应嫁给了大她三十三岁的熊希龄。熊希龄曾任国务总理。 毛彦文的一生,算得上是现代女性爱情婚姻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先是为反对父母包办婚姻逃婚,后又与自由恋爱协议解除婚约,再就是老少配。 而吴宓当时写了很多悲苦烦恼文字,成为当时八卦的热点新闻,他的苦恋被不断地断章取义和篡改得面目全非,曲解乃至诽谤丛生,吴宓伤心悲愤,深觉受辱。 。 吴宓依然没有因为毛彦文结婚而放弃对毛彦文的感情,他处处关注毛彦文的情况,通过朋友打听,并在日记里记下了:为完成宓对彦之真爱,应专诚独身,以俟熊公百年之后。 熊希龄去世后,吴宓日记里记载:深为彦悲痛,万感纷集,终宵不能寐。 他开始一封又一封写信给毛彦文,希望重建联系,自觉自己一生唯爱毛彦文深至久长。但毛彦文不予回复,并从此致力于慈善教育事业。 吴宓不妥协,毛彦文一次比一次更决绝,拒绝看信,退回所有信函,并托朋友转达意见,而吴宓一意孤行,一如既往。直至心灰绝望。 。 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东西,不是你看着合适就合适,也不是你痴爱一生就可以,吴宓的痴情执着让人感慨万千,其实就是属于吴宓一个人的爱情。 其实毛彦文一直比吴宓清醒,她一生热爱权利,热心政治活动,是坚持做实事的人,而吴宓作为文人,则浪漫情怀尽显,幻觉比行动丰富,总让毛彦文觉得无法脚踏实地的不安全。 毛彦文说过:吴心中有一不可捉摸的理想女子,并不是她,他不了解真实的她,他们结合,不会幸福,只会再闹离婚。 毛彦文一直是理性思维多于感性,而吴宓一直是感性多于理性,于是我也想到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四角恋,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 梁思成理工科出身,思维更倾向于严谨朴素理性脚踏实地,徐志摩从文,具有文人狂野浪漫的幻觉,林徽因也说过毛彦文同样的话:徐志摩心里的林徽因并不是真的那个林徽因。于是她选择了梁思成。 而陆小曼和徐志摩是同一种质地的人,两个人都勇敢,都理想,都飞蛾扑火,都不顾一切。 而林徽因是痛苦的,那是因为她一生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徘徊,一生为之挣扎,孤独又无力。她做不到完全的感性,也做不到完全的理性。 她就算被人懂得,又能如何。 时光飞逝,这些关于名人的情感八卦和绯闻,并没有因为名人的离世而消失,反而为后人在茶余饭后,增加了无穷的想象和谈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