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自然行文,几乎看不到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文字质朴真挚大气,不做作,不拖沓,端的是行云流水,直达人的内心。“自然,干净,清朗”显示的是,老师不俗的语言锤炼功夫。闲散老师驾驭文字极强,真正懂得了文字的功用,不刻意端架子,掉书袋。“修辞立其诚”,言为心声,生机勃勃,亲切有味。在论坛,老师发了很多高质量的帖子,小说、诗歌、杂文随笔,题材丰富多样,其中尤以后者为主,针砭时事,尖锐犀利。尤其喻古论今文字,多曲笔,多是系列,印象深刻的有《元曲断章》、《记忆年轮》,《百丑浮世绘》、《那片竹林,七个闲人》、《古希腊众神那点事》《“败”家讲坛,“遑论鲁迅”》……其中暮雪尤为喜爱闲散老师的“遑论鲁迅系列”。暮雪在和老师交流后,曾经把题目修改为《我看鲁迅》,隆重推荐至读者网原创频道,点击量惊人,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老师对鲁迅先生这一伟大闪光灵魂的独特解读,冷俊深刻外不乏诙谐透辟,历史与现实影像的不断穿插,纵横开合的大手笔,直面现实的酣畅淋漓。《我看鲁迅》实在是闲散老师难得的一篇力作。
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的一座高峰,是今天许多所谓的大家都无法跨过的一座山。鲁迅先生的杰出,是今天诸多文人仍然望尘莫及的。人们对于鲁迅的解读从来是形形色色,莫衷一是。在闲散老师的笔下先生是怎样的呢?从题目得知,调侃之意明显,““败”家讲坛,“遑论”鲁迅”,但当你真正走进这个系列,静心读完这个系列,你会发觉,对于鲁迅先生,作者无法掩盖内心的极度喜欢和热爱,“搬家多次,唯一没有丢弃是《鲁迅全集》,翻来覆去诵读,对于先生的文字近乎烂熟于心”。《鲁迅文集》同样是暮雪近年来最爱读的书籍,常伴床头。对于闲散老师如何解读我们耳闻熟享的鲁迅先生,更持有很大的兴趣。
剔除多年来强加给鲁迅先生的巨大光环,抛开对先生那些诋毁闲情八卦,真实本色,不遮不掩,客观冷静,从自己的角度解读心中的那个鲁迅,是这个系列文章的特色。追溯鲁迅的幼年青春成年,追溯先生生长成长的不同环境经历,剖析先生的内心,尽可能客观理性来还原那个真实生动的鲁迅。解读鲁迅是从鲁迅的家庭,祖辈父辈,童年开始的,绍兴老家,家道中落,难堪的境遇,我们都熟知的场景,在老师的笔下一一展现,而其中最精彩的是闲散老师自己的感悟,
“无论如何,本色的人生,纷纭的生活才是一种真实和厚重。无论是什么人,无论他曾经身披多么神圣的光环袈裟,其实只要你认真地看,你总会看到他本色的东西。而只有看到了本色的人生,我们才能有真实感,才会觉得他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所有的人都有着自己的心路历程,这种心路历程或平坦,或波澜不惊,无论从哪一种意义上说,这种心路历程一定会和时代背景有关,和他的生活环境有关,和他所受教育程度有关,因此,从这个简单的意义上说,我不相信这个世界有纯粹意义上的文字,换言说,你的文字必然带有自己生活经历的色彩,必定携有时代的烙印。”
不是简单的复述鲁迅先生的生平,而是真正写出自身的感悟,
“ 鲁迅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文人,是属于那段历史的过客,他的文字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而不是属于今人的,至于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的作品可以驻留在各种教材之中,除了有官方文化的需要,当然把它放进教科书的人们也期待人们去了解他,去熟悉他,以便更好的解读他......
在鲁迅的文字里,我们看到锋芒如利刃,所发思辨多意味遥深,而他的书法,则还有宽厚涵容的一面,在笔锋使转里暗含着沉静的定力,这种潜隐是一种大智若愚。鲁迅曾说:“造语还须曲折……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此语虽是针对诗学的,而这样的美学观自然会映现在他的书法里。由此,在这种多重的构织里,我们看到:一个深刻而温和的鲁迅向我们疾步而来。”
老师信手拈来的表达,用自己的视角来解读鲁迅,所以是“遑论”,是因为在他看来,正论,讨论之类的说法都是“专家”们要做的事情,把这些学问留给“专家”,他更愿意用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判断能力去解读鲁迅。
“在完成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始终在想,是谁,出于什么需要,把鲁迅置放在神坛之上,给了他那么多封号,而这些造神者可曾真正的读过鲁迅,了解鲁迅呢?进化论在中国有一个传统的核心意义“优胜劣汰”,回顾鲁迅的一生,他不就是在毕生致力于铲除生长在民族中的“劣根性”吗?对于鲁迅来说,让他痛心的,从来不是黑暗的压迫,而是民族的麻木......
鲁迅在我看来,肯定是一个战士,但是,是一个有缺憾的战士,而我觉得,一个本色的鲁迅,才是我们想看到的。读鲁迅的文章,可以洞悉他的思想,可以寻求到他的思想脉络,作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文人,他们恪守着知识分子的正义和良心,所以,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都是熠熠生辉的人物。“
类此睿智思辨的文字在这个系列中,俯首皆是。
“ 与鲁迅同代的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刘半农先生对鲁迅的文字有过八个字的描述“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我认为这是非常准确的描述。如果说在日本留学的青年鲁迅接触尼采哲学成为他重要的思想启蒙,那么五四运动前后这一个时期是鲁迅接受尼采的第二个高潮期,这时,鲁迅对中国历史的思考达到成熟了,对尼采有了自己真正的理解,尼采的精神进化论内在转化为鲁迅对中国文化一种批判的视野,中国历史在鲁迅看来就是一个封闭的大循环圆圈,实际上就是《周易》的那个太极圈,也就是铁屋子,尼采是来毁掉这个铁屋子的外来者,鲁迅的尼采的精神进化论对立于中国的大循环。鲁迅理解的中国历史的大循环就是中国人还没有独立人格,中国人还是奴隶。”
精到的点评,深刻的个人思考,在暮雪看来,是这个系列中最熠熠闪光的珍珠,是绝不或缺的枝节,正是这些枝节的蓬勃鲜活,构成了文章的生动,暮雪只所以大段引用,实在是爱不释手。你再读
“在绝交信事件前的几个月里,兄弟二人在外人看来完全不象潜藏着风暴的模样。1923年3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副镌》上发表《绿洲七-儿童剧》,文章充满感情地回忆童年时代与哥哥鲁迅一起在桂花树下自编自演儿童剧的情景。对兄长的尊重和景仰之情,溢于言表。问题只有一个答案,而这个答案就来自于周作人的日籍夫人,羽太信子。用样板戏《沙家浜》里刁德一参谋长的一句戏文。那就是:这个女人哪啊,不寻啊常……究竟如何不寻常,待我再说。”
家常话的语言,口语化富有情趣的表达,这是闲散老师下笔解读鲁迅的另一鲜明语言特色,令我们读来轻松亲切无比。这不是专家的学术论文,更不是大部头的枯燥学术著作,它是一个异常生动,百读不厌的关于鲁迅的系列随笔。《我看鲁迅》中,有平静沉稳的记叙故事,有不加掩饰的对黑暗的嘲讽鞭挞,有寻常家常事的常情和疑惑,更有激昂奋进的呐喊和思考。“不拘形式,纯任自然”我想到了朱光潜的话。语言潇洒自如,开阖有度,文章在运笔上非常随意,议论精辟独到,风格自然多样,唯有一个思想情感洗练,人生经验丰富,知识博学多才的写作者,才能真正驾驭和完成这一题材,才能写出我们心中独一无二具有巨大魅力的鲁迅,闲散老师没有让我们失望。
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发自于肺腑,溢于言表,读闲散老师《遑论鲁迅》心有戚戚然。对于写出此等好文的写作者,更是由衷的钦佩和敬重。感谢他的这个系列,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了我们心中那个大无畏的勇士,文学巨匠——永远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