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月朦胧~ 于 2012-7-25 22:53 编辑
成长的烦恼(外一篇)
文/秋枫赋 (一) 磕磕绊绊,走走停停,在老师们的辛勤教导下,我家宝宝又度过了一个学期! “感到很累呀,姥姥!不知老师怎么想的,让我当这个副班长!早出晚归的,收作业、领卷子、查卫生……总在杜老师眼皮底下,自己想干的事儿却干不成!” 看着我家小大人愁苦的样子,忍不住,我问了一句:“班长不是大家选的吗?怎么是老师让你当?”“票是大家投的,可老师事先‘引导’起了作用,再加上我的那些好哥们儿起哄……其实不当班长我的话他们也听呀!” “不当班长时‘您’净说什么话呀?带着一帮人起哄,搞笑、Q版三国!气得老师把你带到办公室画‘火柴人儿’……” “啊,姥姥圣明,一些事瞒不过您!是有一回,老师的意思是她看着我画画,画够了,上课时就别再画了!那回真得很不好意思,画了一张战斗图,老师不放我走,给我三张A4纸,画满了,才说不错,她留纪念了。只是害得您在校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 我也有过十年教书的经历,自认为只要真心实意对待孩子们,和他们沟通、交流引导就不成问题;可跟今天这些独生子女宝宝们相处,别说一个班三四十人,就面对我家宝宝一个,也实感力不从心!先不论他们宽泛的知识面儿,就那跳跃式的思维,那略带霸气的语言、那未经打磨的自信、那份儿敏感的自尊……呵护、引导这样的小家伙真的不省心! “再说我,我跟你们离婚!”紧绷着小脸儿,煞有介事,捍卫着尿了床后的自尊——这么雷人的语言,就是我家宝宝两三岁那会儿受到爸爸妈妈批评时发出的警告!虽然在亲友间传为笑谈,想想也够语出惊人! 现在大了,他和长辈“闹离婚”的笑话自然不会再发生,可三代人之间的小闹剧也还不断上演着…… “姥姥,我还是回来住些天吧!刚放假,刚回到家中,他们就给我来了个‘三英战吕布’!” “又怎么啦?怎么还扯上三国了?” “那天妈妈接我回家,在车上就动员我参加暑期提高班;没过两天,爸爸就把我叫到小屋谈话,我知道是有人告我的状;我一举一动奶奶看着都不顺眼!三英战吕布啊?我有那么坏吗?刚放假啊,我容易吗?” “吕布坏吗?我不懂三国,他打仗可是挺威猛的啊!” “哈!你了解三国人物吧?我给您讲讲吕布……” 一说到“三国”宝宝又两眼放光,兴奋起来! “停!乱拽词儿,是不是又整天陷到游戏里了?你回来,爸爸妈妈同意吗?”不能惯他两头逃避的做法,放弃听“三国”故事,我得问清楚。 “爸爸说您伤到肋骨了,我回来照顾您……这几天没闲着,沈石溪那套书全读完了,还读了本‘没事儿偷着乐去’挺搞笑的;现在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你在读保尔.柯察金?好看吗?” “还行。其实保尔也挺顽皮的……他的好多做法您也不一定赞成……”“保尔——顽皮?好好体会一下保尔的成长历程,他可是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典型。” 其实,我还想说:你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不是有点儿早?可一想自己第一次读《踏平东海万顷浪》时,也只有小学四年级。唯一不同的是,我们那时读书是借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而现在的孩子想读什么书就有人给买什么书! 保尔顽皮?细想起来有这样的读后感也没错——他毕竟是孩子的眼光,孩子的思维;总不能要求他把读书上升到“世界观”、理想、抱负的高度啊!“拖后腿”不好,“拔苗助长”也不行!谁的成长都是从幼稚可笑演变为成熟的…… ( 二) 暑假,是孩子们难得的休闲时光,宝宝早就要求“放”他几天。就是孩子不要求,我也准备带他出去走走——那么多博物馆,那么多美好的大自然景观,为何不引导孩子去体验、去感受?学习知识可不止于书本和课堂!整天宅在家里,不光上演“三英战吕布”隔代人之间来场“关公战秦琼”也不新鲜!与宝宝合计,说走就走,趁着他的“提高班”还没开课之际,我们回到了北京。 碧波荡漾,垂柳依依。高大雄伟的钟鼓楼隐现在典雅别致的明清阁楼与四合院之中,更彰显出古都的厚重历史特质。宝宝是第一次来这里,从后门桥,火神庙、金锭桥、京杭运河积水潭港…… 一路走来,看到如此开阔的水面儿,孩子欢欣无比!“姥姥,这就是那位爷爷写的沈万山一跺脚就能挖出金银财宝的什刹海吗?老北京人可够能挖的啊……”“姥姥,您说刘伯温当年那一箭要不被南苑那帮土财主又射到后门桥,那天安门是不是该建在现在的火箭研究院啊?那离咱可就近多了……”“姥姥……”思维活跃的宝宝该有多少设想啊?“宝宝,那位爷爷写的是老北京的传说,当不得真的。你能记住姥姥给你讲的小故事,我很高兴!”我提示道。 “我知道!美丽的传说也能加深我们对一个城市的了解啊,不是很好嘛!”边说边看,不一会就到了银锭桥边,依然是白色大理石拱桥横跨在碧波之上,桥上依然是车来人往,站在桥上北望,高大的钟楼凸显眼前,可我怎么看这桥怎么别扭,似是非是的,找不到原来的感觉:“宝宝,你站到桥上最高处望望,能看到西山吗?”——宝宝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孩子按我的指点,站到了“银锭”的制高点:“能看到,不很清晰,隐隐约约的!”“这就是原来的燕京八景之一——银锭观山,只是这桥,已不是原来的了,去年春天新修的。我博客里有旧图片,你可以比对一下。” 宝宝很认真,拿出相机,为新修的银锭桥留影:“要是我啊,就保留原来的老桥,给你们这些爱怀旧的老人留个念想;在她旁边修一座实用的桥多好……”宝宝抒发着他的创意。 您能说没有一点儿道理?有些东西它代表着历史的过去,拆毁了,抹去了旧有的内涵,就失去了意义!我们毁掉的东西还少吗?不是愧对“老人”,而是愧对子孙!! 前海荡舟,宝宝掌舵。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几只小鸭子围着我们的小艇悠游。宝宝一时兴起,驾着小艇,与小鸭子们嬉戏!各自都避让着,小鸭子始终在宝宝前面出没,越追不上越着急,一不留神,险些与另一只游艇碰撞。宝宝一个转舵,避开去!还不忘礼貌地向对方挥挥手,“SORRY”两声——这时的宝宝,一扫他的任性、自以为是的劲头儿,倒像是个懂礼貌、知进退的大孩子…… 香山公园,绿荫蔽日、曲径通幽。如果不是考虑天太热,我真想鼓励宝宝自己努力爬上香炉峰(鬼见愁)。海拔557米吧?爬一半也是锻炼呀,我陪着!可前不久自己磕伤的肋骨还隐隐作疼,只得老老实实坐在眼镜湖旁边的小亭子里,看着他和姥爷乘索道上山。 这孩子有点平足,怵走路,还有些“恐高”,刚刚陪他走到七层琉璃塔,在下山时就恨不得让我们牵着他的手,最后几个台阶儿了,才敢跑下来,自己还给自己来了几个掌声…… 回来时,路经“知松园”,我喜欢这里,坐下小息,问宝宝喜欢这片园子的哪处风景?小家伙毫不犹豫:“‘西山晴雪’能看得很远,这名字就好听!是不是当年乾隆爷赏雪的地方啊?”“大概是吧!雪霁初晴,遥望西山,夕阳辉映一派银装素裹;龙颜大悦,诗兴大发,挥毫题上‘西山晴雪’……乾隆文笔好啊!喜欢题字!”“看来练毛笔字也有用啊……”思绪跳跃,小家伙想起了自己的毛笔字,不知准备往哪“题字”去呢! “宝宝,你看这片松林,这松树,少说也有八九百年了吧,为什么叫‘知松’啊?”问孩子,也是问自己。 “不看年轮也知道,枝繁叶茂,千年古松了!松树不怕冷,它有坚强的性格呢!”没被问倒,我不由得赞一句:“宝宝有见地!——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爷爷的诗,回去搜搜看!我们不敢说‘知松’,算是学习了解吧!” 上千年的大松树下,站着一个飒爽挺拔的身影,稚嫩的声音在“知松园”响起: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呵呵,顽皮的宝宝!你不光研究“二战”、AK47、“三国”、刘备、曹孟德、孟佸、南诏国啊…… 看松是松,看松不是松!孩子,你也在与松树对话着过去和未来吗?那我这常来香山品松的人呢?是不是更该知松、懂你…… 2012年7月21——24草就并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