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从美央美仑到高原红老师》的帖子里谈到了谥号,还卖了个关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今天说说名、字、号、谥号。望方家不必嗤之以鼻,满街贴告示,还有不识字。
野叟献曝,纯属卖弄。
古代的中国人是很麻烦的,一个人往往有幼名、名、字、号,谥号。古代所谓的名字,是指名和字,不像现在是一个意思。
小孩生下来有乳名,就是小名,周岁的时候开始抓周,多数根据抓周的结果或寓意来取名,抓周是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属传统诞生礼之一。比如钱锺书先生抓了本书,贾宝玉就抓了脂粉。
到了二十岁,行成人礼,开始有字,号。礼记上说:“二十曰弱,冠”。就是你到了二十岁了,属于成人了,但还是有点弱,到宗庙给你戴成人的帽子,举行冠礼,所以二十岁的男子叫“弱冠之年”。只限男子,女人即使到了二十岁也不能这么称呼。
《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仅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后,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人社会,开始取字。本名是父母叫的,成人之后外人只许叫他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否则比骂人还严重。你看三国演义等书,即使是敌对双称呼对方也是骂对方的字,如玄德匹夫、孟德老贼,仲谋小儿,而没有直呼名字的。不像现在的影视作品,历史剧都是直呼对方的姓名,无知的编剧。
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娘家而许嫁,未嫁人的叫“未字”,或“待字”。所以称呼未出嫁的女孩子叫“待字闺中。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亲友称呼。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典籍,以《周易》和诸子百家的居多。远的不说了,就说近代的,比如蒋公,名中正,字介石,就出自《周易》的《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钱锺书先生《围城》主人公方鸿渐,也是出自《周易》的《渐卦》“鸿渐于陆,鸿渐磐”。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牙。伯是兄,叔是弟。孔夫子名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所以孔子被后世蔑称为孔老二。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字的含义和本人的名相表里,所以又叫表字。字的分类有常见的几种
有意义相同的,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亚圣孟子,名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的意思;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衡”就是“平”;、陆游字务观,“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是反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金庸写郭靖给杨过取名叫杨过,字改之,有过则改之。当然这是金庸的小说家言,以郭靖的文墨,不会想出这个名字来。
号是一种别称,所以叫别号。有自号或他人送的号,有号的以文人居多,如陶渊明,名潜,自号五柳先生。唐代以后信佛的居多,所以李白自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信奉道教的,如赵孟頫号“雪松道人”。
明朝末年画家朱耷,皇室贵胄,在明亡时取号“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痛感大明灭亡。
关于号,还有很多说法种类,恕不赘述。
接下来说说谥号。
写稿之前在群里聊天,醉笑兄说,没死呢你给我整啥谥号?我说,怕你死后就不知道了。
醉笑兄的话说到了谥号的特征,必须是死后才有的一种封号,“谥”就是死的尊称。
谥号,是中国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等。所以金庸才虚构出一本《武穆遗书》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就是说开始的谥号都是好听的或是中上的居多,没有不好的谥号。
据说恶的“谥号”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因为周厉王实行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遍布特务监听,老百姓不许说朝廷的不好,一旦有毁谤指责,处以极刑,最后竟然到了“路人以目”的地步,就是人们遇到了,只对个眼神而不敢说话。所以周厉王被处死后谥号为“厉”,《逸周书•谥法解》上的说法:“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
还有殷纣王,纣王其实姓子,名受或辛,所以称帝辛。而纣是周武王对他的蔑称,也是恶谥,因为“残义损善曰纣”。后世的隋炀帝杨广,也是恶谥,因为“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去礼远正曰炀;逆天虐民曰炀”。
关于纣王和隋炀帝,我想未必是史书或传说中的那么残暴那么灭绝人性,只是周朝有八百年的天下,唐朝也有四百年的历史,既然有这么长的时间,当然可以对其进行肆意的妖魔化。就如蒋公,49年之后一直被妖魔化为人民公敌,好在历史不是由一伙无耻的独裁者写的。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见,也有用两三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魏安厘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群聊的时候,莫冉说,给我来个谥号呗,我说,女人没有。醉笑兄说,女人有谥号,仅限于皇后一类的。小莫说,那武则天有吗?
武则天必须得有谥号,不仅有,而且武则天称帝后还改变了既往皇帝的谥号不超过三个字的定例,追谥自己的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达四字。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武则天的谥号是“则天大圣皇后”后世称呼武则天,即是由此而来。所以影视剧中直呼武则天也是不懂历史的误用。
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恶例一开,竞相效仿,明代的几位皇帝谥号多大17个字,清代的努尔哈赤谥号25个字,光绪21个字,咸丰的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也是25个字。
慈禧的谥号为: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23个字。这个祸国殃民的老妖婆,她也配。
最后说说我提前给醉笑兄谥号“文愍”。根据谥法的含义;道德博闻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敏而好学曰文;刚柔相济曰文;坚强不暴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声教四讫曰文;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艰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佐国逢难曰愍;危身奉上曰愍。
这么多选择,我觉得总有一款适合你,是吧,四哥。
再说我自己的谥号“繆戾”,根据谥法的含义: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此谥号虽前无古人,却也后有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