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0-1-9 07:28 编辑
一些“闲话”
不要和当代人讨论“公道”这个世界上“公道”从来都是道学家布道的幌子。所谓的公道大约就是差不多就可以了。
当代人不仅仅缺乏公道,也很少“厚道”,基本上都属于那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主儿,看见“狗”落水了那是一定要“痛打”的,据说很“过瘾”。再说“狗肉”也可以视为“大补”,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现在搞艺术的人就像“牛毛”一样不仅多,还牛B烘烘的,一个个你都不知道他吃了几碗米的饭,先不说那林林总总的扮相,就是那言谈举止也让你就此“绝了”艺术的念想,原来艺术就是这样的。
就这号的还对“杰克逊”不屑一顾呢:“丫给自己整容成啥样子了?还喜欢男童,呸!变态。”一口浓厚的黄痰肆无忌惮的喷薄而出,就那么留在了雪白的大理石台阶上。看得你心惊肉跳:原来艺术家都是这号的“不拘小节”啊。
不仅仅自恋,而且及其自负,把所有的“凡是”用到身上最恰如其分。陈凯歌花了三亿银两整出一个叫《无极》的怪物,看完之后,我对这个电影的编剧全家都有问候的心了。啥也不说,感谢老祖宗,好歹给后人留下了这么多可以糟蹋的文化遗产,从老谋子的《英雄》开始,拿着古人开涮就是一个不错的疮痍。一个离奇古怪的故事,尽管陈凯歌把它拍的华丽至极,但是,谁也没规定你花了三个亿就一定是物有所值,弄出个垃圾也不奇怪。相比于《可可西里》这样回肠荡气的壮丽,怎么看着《无极》都有一种恶心的感觉。
所以人家胡戈就恶搞了一把《一个馒头的血案》,这种搞笑并不奇怪,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人民对事物的感触不一定非要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述,陈凯歌对《馒头》表现出来的“愤怒”至少是缺乏肚量的,为什么不认真看看多数人对《无极》的反应,为什么不能把它当成是一种文艺批评?居然要和胡戈在公堂上一决高下。好了,你赢了《馒头》,但是,你失去了什么知道么?
对于事物的不同理解,一定会出现偏差,比如这个笑话:一个女外语老师教幼儿园的孩子学外语,老师指着黑板大声朗读:A、B、C、D。大多数孩子都跟着读,只有一个孩子不读,外语老师问其故,孩子指着“B”说:老师妈妈说这是一个骂人的字,不许说。老师急忙解释:你妈B的B不是这个B,老师这个B是外国人用的。
难道陈氏伉俪就是那个笃信“B”就是骂人的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