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那个时代 (选自《随笔》2012年第2期) 袁 晞 从1945年秋天到1991年初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这40多年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冷战时期。 时光荏苒,冷战结束不觉间已过去20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个苏联的全称已经陌生,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念得利索。回首往事,其实冷战的几十年影响到几代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生道路,在这个世界上,大概从生于20世纪初年的人,到今天俗称的70后、80后,无不受到冷战的影响,不论欧美亚非都是如此,中国人也在其中。 像我这样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当年流行的说词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生几乎与冷战时期同步,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到冷战的影响。出生的时候朝鲜正在打仗,许多人的名字叫“抗美”、“援朝”、“赴朝”,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又有不少起名“和平”、“胜利”。小时候天天喊:“打倒美帝国主义!”后来是炮击金门,小学课文就有“台湾海峡浪滔滔,掀起十二级大风暴……开炮开炮开炮,向艾森豪威尔开炮!英雄的大炮在怒吼,艾森豪威尔滚回去!”的诗歌。50年代和60年代之交中苏关系破裂,到了60年代末,苏联成了正式的敌人,报纸上称为“社会帝国主义”,我们就忙着“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城里人还有挖防空洞、打战备砖的经历。再后来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 现在许多人一谈到国内外时事,还常常用“冷战思维”来考虑问题,好像身边都是敌人,或者是“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在后冷战时代,在今天和平的环境里,静下心来读一些研究冷战的书,倾听历史学家们解读历史,帮我们搞清楚许多当年没有搞清楚的“为什么”,在回首大时代往事的同时,也细嚼小我的人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