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种乐器,能穿越历史穿越时空,把你带回远古,聆听蛮荒时代的声音,那么这种乐器只能是埙。
第一次知道埙这种乐器,是从贾平凹先生那本毁誉参半的名著《废都》之中,书里那个倒霉的文艺青年周敏精于吹埙。
第一次听到埙的声音,是从张艺谋的电影《菊豆》之中。虽然我对这部畸恋乱伦的电影极不喜欢,但是贯穿全片的埙乐却让我极为震撼,那声音呜呜咽咽,如泣如诉,使人莫名就有想哭出来的冲动,难怪贾平凹在书中说埙乐像鬼哭的声音。
第一次看到埙,是从CCAV的专题节目中,外形如一枚手雷,上面有六只孔。
埙据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专家考证说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这年头,专家的话不怎么可信,好在具体多少年与本文无关。埙的年代悠久是一定的了,因为原始的埙是陶土制成的,说明那时候还没有烧制瓷器的工艺。
古老的典籍文献也可以印证埙的古老——
《周礼》:埙箫管;
《礼记》:调竽笙壎箎;
《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这里面的伯氏是否是摔琴酬知音的伯牙我不知道,还需玉玲珑师父来训诂。
和中国很多的民族乐器一样,埙作为民族乐器的老祖宗,同样具有音域窄的特征,只有五个音:宫、商、角徵、羽。因此形容某人不会唱歌,就说此人五音不全。(这个事蓝小蓝深有体会)。
汉语中几乎每个字每个词汇都是有来历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
埙的声音是土声,是地气,是真正的天籁之音。古朴、自然、雄浑、悲壮。也正因为如此,埙不能和黄钟大吕一样时时登庙堂之高,大多时候只是在民间流传,以至于后世竟然没有埙的乐谱流传,只有少数的曲子在爱好者中代代相续。
好在后来有了一些音乐大家和埙的爱好者改良了埙,拓展了埙的音域,整理并新编了很多埙曲,使得埙这个古老的乐器重放异彩,再造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