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冷笑 于 2012-4-11 20:27 编辑
演义中陈宫是性格最不鲜明的一个,因此陈宫这个人也就颇值得体会。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出场便是固定好了的,往后就是一点点展现出来,而陈宫却似乎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同时陈宫就是个不起眼儿的角色,(我说过不起眼的角色对我这样游戏比书更熟些的人来讲更有意思) 虽然角色不起眼,可是有段以陈宫为主角的京剧却是很有名的,那就是“捉放曹”,京剧“捉放曹”中描述的陈宫是他最早时的性格。那时陈宫只是一介县令,由于多少有些抱负和比较有点良心,所以宁肯不要升官发财的机会,也要放走被董卓通辑的曹操,最后县令也当不成了,本是想追随曹操成就一翻能够造福于百姓又使自己成名的事业,不想曹操在半路上杀死了吕伯奢一家,让陈宫放弃了对曹操的幻想,于是离开了曹操。 但是陈宫似乎也不是善恶观特别鲜明的人,以后曹操救驾有功成了丞相,挟天子以令诸候,权倾一方,是个明主的形象,谋臣武将亦争相附之。而陈宫在陶谦手下从事,人生大概是颇不得意。陶谦给曹操拍马屁拍出了大祸,手下张闘杀了让其护送的曹操老爹等一家人,抢下财宝到山里头逍遥去了,曹操十万大军压境要荡平徐州,这时候那个让人忘得差不多的陈宫出场了,他到曹营试图劝曹操罢兵,结果曹操好象对陈宫的救命之恩一点不领情,半分面子也没给他。好像从这时开始,陈宫对曹操由一种厌恶变成了憎恨。 我想曹操此时不给陈宫面子主要也是因为,曹操知道陈宫心里实际是厌恶他的,而后来他捉了陈宫不想杀,除了作戏,亦可理解为是宁可让人憎恨也不想让人厌恶,那些枭雄差不多都是这么自以为是的,以后陈宫想方设法的与曹操作对,可是曹操那时从政治上讲,在所有诸侯中似乎是最正义的,就连刘备也在其荫避,这令心中本有些正义之感的陈宫心里颇不平衡,思想发生了混乱。 一个动画片中讲,一只牧羊犬费尽周折地与一只企图混进羊群的狼周旋,终于挫败了恶狼的种种阴谋成功地保护了羊群,然而这时他惊讶地发现,他所保护的羊群里全是披着羊皮的狼而已。对其它的谋士来讲,三国这个大舞台演的是一场永不卸妆的化妆晚会,人们所带的面具是就是真像,执拗地去想面具背后的真实那是一点意义没有的。而陈宫好像不屑于这种肤浅的认识和处世方式,他采用了另外一种过激的方式,就是干脆投靠那个根本不披羊皮的狼,那只狼名字就叫吕布。虽然他们的合作也曾把曹操打得大败,但吕布终究无法成事,而曹操是天意难违,就像是被某种宿命所规划,最后他们都成了曹操的阶下囚。陈宫此时亦不领曹操的情,一心赴死,但是陈宫与三国中其他人的宁死不屈不同,别人的宁死不屈都试图表现自己强烈地忠于旧主,他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幻灭,陈宫似乎厌倦了那种争斗,对于曾有过的建功立业一展才华的雄心壮志也心灰意冷。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得了吧,还是甭择了,干脆挨一刀更痛快。这些更接近陈宫的心态。在白门楼上有这么一段对话。操:“公台别来无羌?”宫:“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操曰:“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独事吕布?”宫曰:“布虽无谋,不似你奸诈好险。”操曰:“公自谓足智多谋,今竟何如?”宫顾吕布曰:“恨此人不从吾言!若从吾言,未必被擒也。”操曰:“今日之日当如何?”宫曰:“今日有死而已。”…… 他们是在参禅吗?看样子是有些像,而且是很像耶,不过就是没参透。曹操的谋士荀攸评价陈宫时说,宫虽有智谋,但嫌稍迟。细品品也真是那么回事,这种评价是中肯的,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他得到的只是一连串不同的教训而已。 当陈宫在躺在断头台上等着刀斧手的板刀挥下的时候,也许他对这个问题会有新的感悟,虽然又是慢了那么一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