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尘散仙 于 2010-10-25 16:23 编辑
1 视角独到,以小见大 视角独到,就是要尽量写新素材,写别人没写过的,如果别人写多了写滥的东西,再写就有拾人牙慧之嫌。当然爱情这个主题是永远要写下去的,只是中国文人多情的太多,把该写的不该写的爱情都写光了,所以要在这个领域写出新鲜东西来,实在太难。以小见大,就是从小人物身上来折射出社会一大群人、一代人;或者从小事件上折射出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让读者读后感叹,还真有这回事,这社会啊……这叫共鸣,因为你小说写得有真实感,才会引发共鸣。
2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所以人物形象不必完全按生活原型来写,可以是几个人的性格合在一个人身上,鲁迅说:“小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样拼凑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物更具体,性格更鲜明。贾宝玉的叛逆形象就是几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人拼凑成的,而并非完全是曹雪芹的自传。有人会说,实打实的写出真实人物来不好吗?确实不好!七分虚三分史的《三国演义》妇孺皆知,七分实三分虚的《三国志》又有几个人爱看呢?咱论坛麻花写的人物素描系列,就像是实打实写的,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算小说,更接近随笔。就是因为一个现实中的人,没有几个人能有太鲜明、太有代表性的个性的,生活真实不等同于文学真实――这一点切记!切记!
3 心灵刻画,入木三分 心理描写,是刻画小说人物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心理描写,一定让人感到合理可信,心中想的和这个人物的成长、性格都有必然联系,不能随着作者自己的个性来安排。比如小时候就不该有大人的心理,前几天夏莫离贴的一篇妹妹心理想的事,一个小女孩怎么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呢?这就让人感到失真。作者有,但小说中的人物未必就得有,安排人物心理,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抛开来。另外,心灵上的改变也要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就来个大换血。比如贾宝玉的性格成长过程,就是经历了一个有同性恋嫌疑的纨绔子弟,到最后变成了地主阶级的叛逆者的过程,是看多了奴婢的悲惨命运,又同情琪官等戏子的命运,这才慢慢的转变的,只有这个转变的过程合理了,才能让人物的形象入木三分。咱论坛曾经思汉先生,在心理描写上,有独到之处。 4 情节安排,匠心独运 巴金说过:“大多数的小说里都有一个故事,所以我们想要写小说,似乎也该先找个故事。”巴老所说的故事,也就是情节安排。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因为篇幅短,对情节的要求更是严格,情节不吸引人,就很难让读者读下去。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小说没有结局,比如金庸先生的《雪山飞狐》,再比如古龙大侠的《萧十一郎》,都是留下悬念让读者去想。一万个读者便有一万种想象,一万种结尾,所以没结尾也就等于有了结尾。我的那篇《灰雪 》就是在尝试这种没有结尾的写法,事实证明,也是比较成功的。像这种没有结尾或者可以,但不能没有高潮,一篇小说的高潮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很多写手写了半天,看不出高潮在哪就匆匆结尾了,这样的小说能说好看吗? 短小说的结尾也非常重要,经常可以写出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笔、点睛之笔。小说结尾的出人意料,能让人赞不绝口,比如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的《项链》都有这样的效果。我的《玩一把心跳 》也这么尝试过,只是还没达到十分满意而已。
5 环境描写,烘云托月 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可以托物言情,比如害怕的时候写写打雷闪电;幸福的时候可以写写花好月圆;世外桃源则是青山绿水、不染尘埃;郁闷的时候可以写写乌云蔽日。适当的环境描写一定要配合相应的人物心情。拿诗举例,柳永的《雨霖铃》写的是与恋人的离别,词中的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蔼、晓风残月等环境描写,都是符合离别的情绪的,这些景象更加贴切地象征、衬托着作者的凄凉心情。但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是有忌讳的,就是切忌过多。可以想象,一篇小说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描写,老半天也不见个人物出现,也不见一件事件发生,那么对读者来言只能起催眠作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