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原红4344 于 2010-10-18 00:26 编辑
闲暇打开我的硬盘,五花八门的文字便都冒了出来,我很珍惜那些文字,不时也静下心来从那些文字中尝试获得某些阅读中的思考,进而也或找回了自己若干愉快的网络时光。毕竟聊天的时间是极有限的,而且我理解的号称“文化人”之间的聊天,还是要有一点接近文化意义上的交流才是,业精于勤荒于嬉,时光是很容易流失的。以下是一段聊天实录,以飨我的那些网络上的朋友。聊天当中的文字,当错漏难免,不规范但可默认之处也每每可见。但贴出之际,仅对其中的局部文字作了些许修正,以尽量保持原汁原味。
QYYT:老师好! 高原:下午好!你下午没上班? QYYT:手上的活儿都已交待下去了,先给自己放两天假。 高原:呵呵,这就对了,是该休息了,无论如何,到年跟前了。 QYYT:一年到头,就指望着这两天乐呵乐呵啊。老师回老家一切可好? 高原:中国人的传统一时半会儿还丢不了,过年就是团聚的概念。家人一切都还好。母亲身体虽差点,但老人家近些日子看上去精神尚不错,故今年母亲非要在家里作年饭不可,而且还要自己亲自备料、下厨。这个“工程”不小,没法,只好依了,我们也就早点回去,以帮忙做点他事,适当分担点父母的劳累。其实多半也闲着,这刻即是在看股票,今天是年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看市场能否给股民们发一个红包?哈哈......
QYYT:嗯,团团圆圆过大年,红红火火过大年,家有老人是福咧!祝老人家身体健康!也祝老师财源广进?呵呵。 高原:谢谢你了!在论坛上读过你的若干帖子,我所见者,多是冷静中的知性文字。从你的文字气息中感觉,你的文字阅历当然不是90后之那般单薄,文字视觉也超越了一般80后的思辨力,当然也隐隐留有点80后的影儿,你的字应该是游走在70后和80后的边缘之间?于你的文字,给我留下的一个基本印象是散淡质朴中不失风韵雅致;干净也安宁的字中,流出的是恬然也美好的情致。“淡乎若深渊之静”,喧嚣的尘世中赐给人类的这种感觉已然不多了。虽然偶尔你的字也流露出那么点淡淡的忧郁? 我的字呢,有人说,我的字每每冷峻,自我觉得这是被理性笼罩过甚所致,或也跟我的“饭碗”有关?不过,我真正端上饭碗的那一刻,80年代中期吧,那时似乎还没有何想写字的欲望。有些字,倘要写出来,是需要点日子积累的。我最后念书的时光几乎是和国家改革开放同步的。
QYYT:老师,我的字只是还原了日子里的质朴和干净而已~~~您是说80年代初,您还在念书?猜想,您那会有二十好几了咧,呵。当我走进小学教室时,估计您已经在养家糊口了。我没猜错吧?其实,在论坛上有不少人称您为老师呢!在家里我排行稍后,从小,什么家务活都不太会干,但我会叫“老师”,呵呵。我14岁多就一个人去县城念高中了咧。刚到学校那会儿,还经常因为洗饭盒和洗衣之类的小活儿差点哭鼻子呢!糗事多多,呵呵。 高原:哦,你的心算能力不错!我17岁即离开家了,然后在农村里摸爬滚打了几年,再接下来就一直是在校园里安营扎塞了。所以,喊我一声老师,在概念上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吧?哈哈。你一个人去县城念高中的日子一定清苦,有许多记忆吧?感觉“糗事”不应该是地道的湖北话,“糗事”于中原一带有何相应的说法?呵呵。 QYYT:我不是正宗的中原人,理解成“宝事”吧?或苕事?傻巴事?呵呵,哈巴事,这个最象湖北方言。我在武汉呆过六、七年,但一直在武昌一带,汉口和汉阳极少去。 高原:我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一个恰当的词儿来。“宝事”?觉不太十分达意。但“糗事”的意喻多还是“晓得”的。其实这儿的“晓得”就是地道的武汉和武汉周边的口头语。我也只是武昌熟悉一点,汉阳和汉口那边也是不太知道,当然去那儿估计不会走失的。 QYYT:我本来就是路盲,分不清东南西北,汉口那边路又多,去了肯定要走失的。我一般只认稍微大点的建筑物,呵呵。从武昌到凡口也有了些年头,武昌如今变成啥样我都不知道了呢!呵呵。 高原:你说的方位、方向感,我从来于这些的感觉也是一塌糊涂。不过也并不太影响过日子。把所处的方位和周围的参照物死死记清就行了,就是记不住,分不清楚也不要紧的,还有眼睛或嘴都是可以找路的?
QYYT:呵呵,我曾在武昌水果湖那一带拥有一份工作,作了两年咧。八一路、东一路、北环路、中北路和洪山路,我以前还是蛮熟悉的。 高原:在某种意义上,武昌可以写进你的阅历中?你看,如数家珍,比我还熟悉呢!看来,你对武昌还存有一些当年的印象?现在,武昌的变化当然是比较大的。 QYYT:那段经历至少是我人生的一段里程。那时我小呀!除了上下班,就上马路上晃悠咧!不过,我知道的好象也只有这么几条路。 高原:里程?未必就不是一段历程?武昌当然不止于就是那几条路,比如在水果湖中心那块地儿内就开辟了一条步行街,武珞路至关山变化甚大,雄楚大道的变化也不小。其他的变化就不太好说了,建筑物啊,小区啊,商家啊,多了一些罢。看来,当年你还有些休闲时光打发? QYYT:我不是故意上马路晃悠呀!偶指的晃悠,是说在上下班的路上,左瞄瞄右瞄瞄而已。在语法上,“上马路上晃悠”和“在马路上晃悠”区别也许不大。但从语境来说,两者或还是有区别的。 高原:哈哈,这次的文字表达就严格了!尽管从语法上看,“上马路上晃悠”,似乎也是可以的!不过如你所谓,两者还是有些区别的。其实“上马路上晃悠”给出了两个动作。“在马路上晃悠”则只有一个动作,表示你已经在马路上了,然后如何如何,而不是首先“上马路”去,再晃悠。“上马路上晃悠”,读来确实很拗口的,真正文字上用这种表达,就不利索了。也怪,“到马路上晃悠”或“去马路上晃悠”又不拗口了,而且其中的“上”字必须要有,否则句型就有毛病。
QYYT:是的,“上马路上晃悠”,很拗口的。第二个“上”字,明显多余。而“上马路晃悠”,就利索多了。呵呵,故意上马路晃悠,有点象我们学生时代常说的“压马路”。真正喜欢码字的人,或对每一个字都是考究的,至少应该是认真的。 高原:所以写字还是很辛苦的,大凡爱好写字的人,应该都有同感。考究是一种境界,而认真则是一种写字的基本态度。考究者,或可以让人感觉出漂亮一点、赏心悦目一点的文字。只是,认真并不是写出好文章的必要条件,对吗?就是说,写字还是要点天赋? QYYT:嗯,苦是苦,但也有乐呀,而且,是乐多于苦!于诗词,对每一个字便都要有考究。写字当然要点天分,但更要勤奋,有天分而没勤奋,白搭。再聪明的脑袋瓜子,平时不用,肯定会越来越迟钝的。刀不磨还会生锈咧。空闲时间看看书,写写字,总是好的。 高原:你说的几乎是一条公理,所以要不时练练笔。其实我念大学前,对文字并没有太多的敏感。但是我曾读了很多的小说、杂志,这其中对我的文字积累和锤炼功不可没。真正提笔写字是工作了好些年以后才开始的,而真正连篇累牍地写字,则是近十年的事。
QYYT:我码字,刚开始纯粹是因为单位里头有文件规定每人每月必须写一篇文章,否则要扣分,影响工资的。你们那一代人,我很熟悉,应该属于年长。呵呵,可若要是见着了,我或只能尊称一声兄长。凡事有些特殊,我是那特殊中的特殊。呵呵。 高原:我理解你所指的特殊。不过在网络的意义上,都是朋友,在朋友的意义上就没有称呼的大、小之分了。我们那时念大学有着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都是很刻苦的,不像现在我眼中的学生,成天玩得不认识自己。 QYYT:现在的孩子之所以玩得不认识自己,是跟孩子们的家长们脱不了干系的。因为你们这辈人吃过太多的苦,所以你们在为人父母时竭力地想给下辈提供一个优适的成长环境。现在的家长开口闭口总是说现在的这些孩子怎么怎么不懂事,可他们很少想过,现在的孩子之所以不懂事,是因为那些做父母的平常时太宠爱孩子了。你们有意无意中替孩子们做了太多,以致于娇惯了孩子。这就是所谓“80后”或“90后”的基本成因?呵呵。 高原:是的,关于这种现象的成因,错的不全是“80后”或“90后”哦!或真的跟他们的家长们有些干系。但我觉得主要还是社会影响太甚的缘故。现在的这个物质世界太有诱惑了,莫说是学生们,成年人又如何呢?也是耐不住寂寞的。韶华易逝,而校园里的青春好年华又恰恰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
QYYT:我知道,你们那个年代能读中专或者大学的人,都和你们自身因为喜欢书而主动去学习有着很大的关系,而我们和我们以后的这辈人,学习是被动的。呵呵,等我们知道主动去学习时,我们也为人父母了。 高原:按我的理解,首先要打理好自己的日子,自己的日子中尤还要留给自己一点自我的时光,当然不是全部留给自己。心中要有责任才是。于过日子而言,不时写点字,充其量看成是一种消遣或休闲方式即可。 QYYT:在责任感的意义上,“我”还要放在最后,是吗? 高原:比如这一刻的聊天,显然是一种比较自我的过日子的方式。但也不一定非要把“我”刻意地放在最后。现在的80后和90后,真的有点让人担心了。 QYYT:确实让人担心,可80后中也不乏佼佼者呀!而且,80后和90后肩上的担子也不轻了咧!每一代人都有着他们自身的特色,不能用“师长”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哦! 高原:我可以悟出你对80后他们的一些理解从何而来,但我始终有一种感觉,80后和90后他们对于人情世故知道得很少、很少。在传统的意义上认识他们真的很难。 QYYT:谁让他们都是独生子女咧?从小就被呵护惯了的,突然之间让他们承担起很多的责任,就算他们想承担也承担不起呀!一个孩子是孤单了点,可养两个孩子的压力,也太大了呀,我们国家养孩子的成本太高了,呵呵。 高原:我不太那样认为。家庭的承受能力还是有弹性的。在某种意义上,独子环境也破坏了一种生态平衡。所以,我对因循下来的独生子女政策,这几年也冒出了一些看法来。显然现在问题都接踵而至了,曾经甚嚣尘上所谓之的“毁掉的一代”真的耸人听闻?估计国家该把变通的生育政策放到议事日程中了。
QYYT:乡下的孩子咧?乡下,一个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可以拖垮一个家的。你们那一辈人,上大学是免学费的吧,而且,上了大学,直接有工作分配的。现在咧?就业难,已经成了老大难哦。当然,这跟孩子本身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可社会就业难的现象,也不容忽视呀! 高原:“乡下,一个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可以拖垮一个家的。”你说的是事实。但这没有法子的!在市场化、自由化的进程中,只能够提高平均或整体的生活水平,相对的贫富差距是不容易克服的!其实,现在再穷的家庭,在绝对的意义上,也没听说过养不活一个孩子。这说明现在的家庭过简单日子的能力还是有的。就是过去,那么穷,饿死的也不多见,孩子都会长大的。旧话说,“只愁生,不愁长。” QYYT:过日子的平均水平是提高了,可相对差距也提高了不少吧!呵呵,现实的种种弊端,不是所谓“发展的代价”能遮掩得过去的。 高原:哦,母亲在喊我吃饭了。看来不能再和你继续聊了,关于“发展的代价”,只好留下一个话题?呵呵,该喊再见?谢谢一个难得的牛年的尾日!也谢谢QQ聊天带来的愉快! QYYT:呵呵,有母亲的召唤,好幸福哦!春暖花开的时候,真心邀请您和家人一起来FANKOU踏青。 高原:我会考虑。听说“武昌鱼”的原产地是FANKOU呢!哈哈,到时吃点地道的FANKOU “武昌鱼”?谢谢!888888~~~ QYYT:呵呵,赶紧着陪老母亲去吧,新春快乐,虎年吉祥! 高原:888888~免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