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诗意天涯 于 2012-3-5 14:56 编辑
因是上班一族,常坐公交,便常看车厢风景打发无聊时光。各种喧嚣中,倒也能雅人状思考一二,就比方下边这件小事。 一个周六大早,带上老婆孩子回老家,上12路车去车站。时间关系吧,车厢虽坐满人,倒也清静。一会,上来一位六十多岁老大爷,前边好几人起来让座。最后,一位三十左右穿着整齐的男士让坐成功,然后腰挺背直,目光沉毅,车厢一派温馨。那时感觉,小城真好。 到车站乘上长途大巴,也是满员。我们三口坐后排,一抬头发现那位让坐男士也在前排就坐。出站不久,上来一位抱小孩的年轻母亲。车主给个马扎,让坐在那位男士旁边。因车辆颠簸,那位母亲抱着小孩前摇后晃,几次碰到男士身上,小孩也咿呀欲哭,男士都是侧头看一眼,又木然缩回软座无语。最后,还是儿子上去和年轻母亲换了座,在感谢和夸奖声中气宇轩昂状坐直,自我沉浸在几百公里的小雷锋称号中。 同样一个人,同样是让座,只是因为距离的长短,态度的热情与木然竟云泥之别。这时,我们是不是该大批该男士的虚伪与做作? 回来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最后的答案是:不! 仔细想想,他做出的反应也无可厚非。不是么?我们都往垃圾桶里拣过垃圾,可那不代表见到小区的垃圾场就去学愚公;我们都排过队买票坐车,但不代表半夜最后一班车N多人一拥而上时我们不去挤;我们都受爱国教育痛骂汉奸卖国贼,可真到财色引诱酷刑加身乃至性命悠关时,现实里又有几个敢拍胸脯子?我们都曾想象拣到一分钱一毛钱交给警察叔叔,那可能只是因为拣到的不是十万一百万。 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质变。所不同的,每个人心底那个“量”有多少而已。这里,我们姑且称之为“雅量”吧(这个词真逗,好象挺契合前段艺文某个争议话题的)! “雅量”有高有低,但不能论对错。就如酒量有大有小,但无以论人品。贤者圣人的思想也是历经岁月沧桑到一定程度,而质变为现在求善向美的一种标准和符号。他们的思想虽流芳千古,他们的人却只能存在于历史,今日谁人能见一活物? 所以,那位男士展现出来的“雅量”,我认为,已经很好。 尽量延伸自己的“雅量”,也不诟于自身的凡俗。这就是我想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