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识与随波逐流(原创)
六十九年前,曾有人对特定地域的文艺工作者发表一番必须改变文艺创作方向的见解,认为阳春白雪应该向下里巴人结合,全面彻底地从思想上扭转高深抽象的创作态度,从而能使该地域广大的普众阶层都能接受。从他的话里,表面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结合,实际上是将下里巴人艺术化,从而放弃阳春白雪。由于当时的文化环境需要,这样的有向结合的初衷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当时当地的接受人群多半是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底层人民,文化普及度不高,硬性要求他们读懂阳春白雪未免是强人所难,而在便于迅速提高文化觉悟上来讲,将通俗的生活艺术化并搬上书本、走上舞台则是当时期至关重要的文化普及方式。
上面的文字是有关于毛泽东在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谈话内容及后来的政治需求,由于当时的工农兵文化程度普遍很低,高雅的文学艺术难以被他们理解和接受,那么普及文化教育就颇为艰难,在其时期做出相应的决策是正确,事实也证明,强行转型之下,通俗化的文艺生活使广大民众的思想觉悟有了质的提升,甚至是飞跃。由此涌现了大批符合需要的通俗文艺题材和剧目。
时间转瞬流逝了六十九年,我坐在这里查阅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部分讲话内容。我想,如果站在六十九年前的土地上,我也会奉行这样的方针,让艺术走进生活,让生活成为艺术,那可以帮助大多数人尽快普及文化;六十九年后我同样也会奉行这样的认识,只不过,阳春白雪我依然可以捧在掌中,让思想向更深层的领域进发,同样也会有志同道合者。这虽然会是曲高和寡,但人的思想不会也不可能长久停留在一个门槛上永恒不变;只要再不断的思索、认识、挖掘,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会更复杂化,能够理解难度逐渐加深的人群也就必定相应更少到再更少一些。教育没有只满足于小学生的文化水平上,中学、大学,甚至向更高深的领域进军,如今我们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已经有很多跻身于世界一流的水平,那就不是一个普通电工所能理解的范畴。
阳春白雪的文化艺术与高科技范畴有什么不同呢?在我看来,它们其实是完全相同的不同领域相同认识的产物。然而仍有许多人对阳春白雪抱有恐惧甚至排斥的认识,而近年来,从网络文学的逐年变迁我们可以阅读到更多下里巴人式的文学形式,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文学爱好者,不妨说是文字爱好者,因为这一族群很少去认识究竟什么是文学?出于对文学的向往走进网络加入了文学创作的环境中来,并不及时学习文学本身和相关的知识,自身也欠缺一定的自我认识与思考,因而在文学认识上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创作的基础仅仅建立在“为写而写”的基础上,并顺应特定文学环境的氛围进行单纯的有向创作;例如某个文坛的创作氛围是不问政治,文坛的创办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强调创作的框架方向,少数有认识却甘愿服从这个方向的创作者就按这个方向进行创作,也就形成了一个特定氛围的创作环境;那些在文学认识上没有认识的人进入这个环境后便自然地随波逐流依附于这种创作意识,并逐渐非认识地认可这种创作基调。这样的所谓“文学爱好者”在当下的网络文坛占了很大的比例,仅仅是为写而写,并没有深入地认识文学本身的意义。
没有思想的人是个单纯的人,没有思想的文学者虽然也挂着文学者或文学爱好者的桂冠,其本来面目也不过是个“附庸风雅”的看似走进了文学其实只是靠近文学的人罢了。这一类人首先就没有深刻挖掘自身的创作潜能,使创作水平停留在浮表的创作角度上,甚至很大一部分人连做为基础的文辞修饰能力也不具备,这是因为他们不去做有向的学习和锻炼,仅凭自身早期拥有的文学鉴赏水平来延续自身的创作认知,长期停滞在“喜看浪花不知潜流”的单纯认识层面上;如果不能醒悟进行有向学习和自主思考长期滞留于此,那么终生也只能是个“附庸风雅而不知雅,自觉有识全无识”的庸人罢了。
好学、好问、好思,常能行众所不行,常能探索众所不探,常能思考众所不思,常能笔于众所不笔,凡事要认熟摸透,凡错要揣摩多察,凡为要兼观人我,凡是要认清本根;在大同的众所周知、可知、已知及能查知的知识层面外在加诸上述的人所不及之地的自我活性求识,也就运转了自我思考的大脑,那么文识自然逐渐丰厚,文章也就愈见深度,甚至达于深邃。进入了更深思想认识的文学者,即便表面看来其创作风格和题材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其创作厚度就不是一个思想单纯者所能深刻体察到的了。而更有一部分另辟蹊径,走抽象艺术化的文学作品,对于没有思想深度的人而言,何尝不是如同阅读天书一般“佶屈聱口”呢。至于那文法不畅,尚笔于“佶屈聱牙”之辈难道不需要从此加深一些个人在文学上的认识和磨练吗?事于作文和做人,只凭现有的知识量和认知度无法使你真正走进文学和立身于社会正道之中。不论你是爱好者还是自命的“文学者”,不专注于文学,没有求知精神和行动,没有独立的思想认识,充其量也就是个从事“随波逐流文艺”的“工作者”。
我个人,仅是个爱好者罢了,自知浅薄,不敢以为“工作”。
2011年11月5日6点48分读者网论坛/注册名:野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