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我们仨》,第一次看杨先生文字,挺喜欢老人家写字的风格,细微、平淡、自然、但却含深味。看到晚上12点半,一口气读完了,看他们一家如何相亲相爱,活泼有趣,又是如何共同走过漫长艰辛的岁月,到末期丈夫生病、女儿病重,杨绛是如何心痛、心力交瘁走过那段光阴,看得真是叫人心下恻然。逝去的如何美好,更让人觉得一个人的生之凄凉。什么都是缘分啊。美满如他们家,当家人失散,“我一个人回忆我们仨”,都会觉到人生聚散如过客,苍凉茫然不知家的驿站在哪里。只有在一起的时候,好好珍惜,才不枉过一生,真的呢
1997年底杨先生女儿突然病重,钱钟书自己也已久居医院3年,那年杨绛是两个医院父女之间的通讯员。 钱老先生早已好长时间没提到女儿,一来长期低烧,人没力气,也很少说话。那天突然在杨先生身后叫了七八声:圆圆。 问他什么事,他说:叫圆圆回家。 回三里河的我们家? 不。 婆婆家? 不。 ? 回她自己的家。 杨先生不解,但仍给女儿原样传达。杨先生后来描述说:女儿听了这话后,露出如花一般,我从没见过的,她一生最美的笑容。 几天后圆圆去世。 这个场景让我寻思良久。生离死别太凄凉,不敢再看第二遍,但这触人的场景却在我脑海中萦绕不去。 钱老先生是聪明而达观的人。他们一家人几十年来相亲相爱,互相挂念,心心相通。曾在年轻时因为生计两地分居后,重新聚合时曾说过:以后除了死别,我们不要再分开。 他必定知道女儿挂念眷恋父母,强撑着、不放心也不忍心归去。“像哥们一样的”父亲,给了心爱的女儿最后也是最好的一个礼物,叫她放下挂碍,安心归去。 杨先生书中说:圆圆和父亲最要好,就像哥们一样。父亲的交代,她必能领会到心。圆圆也是一生坎坷劳累,为事业拼命,为父母牵挂,自己病重期间,仍不忘给父母通信,笑脸拜年,去世前两天,还给母亲写信交代,嘱咐做菜种种细节事宜,诸如芹菜去皮,….最后一句话是:给妈妈吃。到最后听到父亲的交代,终于放下心中挂碍,我想最后这次沟通,也是他们父女间最无隙最坦白最心爱的一次沟通。
我前几天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一个人睡在我的身边,我推推他说:你该回家了。 别人说:我没有家! 我说:那是你的事,难道还要我管吗?
我自己做的这个梦也让我寻思良久,估计这不是一个寻常的梦,总觉得好像有不可言的玄机在里面。
是的,各人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你从哪里来,你还回哪里去。不用挂碍。你来过,我们相聚过,缘分尽了,带着爱回自己的家吧。下一世,可能我们还会遇到,也有可能遇不到,那有什么关系,新的开始代表新的机缘。今生聚会的时候,相亲相爱过,就够了。谁还奢望来世呢?
钱老先生不愧是大智慧的人。他让女儿安心的走,他自己却一直强撑到实在撑不住,住院4年,实在是灯枯油尽,让另外一个心爱的人慢慢接受,不是他舍得撇下她,而是人的肉体实在有限。
身边至爱先后而去,杨老先生凄苦的心情可想而知。当爱夫爱女逝去多年之后,她在《我们仨》里说:“我一个人回忆我们仨…….迸出带血的心……含着满泡热泪…..当年母亲去世,我尚未经历过生离死别,不知如何应对,只知整日啼哭,现在想来,那时还有钟书百般安慰,是多么幸福的事。”可见她如今凄苦心痛之无言以表。
别夫别女,老先生在《我们仨》写出了她的伤感和茫然:“我清楚的看到,我曾经的家,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驿站。我的家在哪里,我还在寻找中。”这些句子实在让人不忍再读第二遍。
看了《我们仨》以后,我被这一家子倾倒了,非常想知道杨老先生是否还活在世上。通过网网络信息,知道老先生还活着,已是百岁高龄的老寿星,我的心马上飞到了三里河,我知道哪里住着一个孤寂平静祥和的老太太,她埋头在书海中,整理丈夫的旧迹,希望能传扬光大丈夫的精神。
我想和她说:先生,不用伤感,你不孤单,拥有如此的丈夫和女儿,你的一生也足够了,无论他们去到哪里,他们永远都会跟你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