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星卒斋主 于 2010-2-4 14:41 编辑
水帖不水!
小时候,我曾经是“马杖子小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一名不大点儿的宣传员,演过不少的节目,但现在想来,印象最深的还是“三句半”。四个学生站在台上,一人打鼓,一人打锣,一人打镲,一人打梆子,内容大都是文化大革命的豪言壮语。诸如:“辽西大地红烂漫,群众干劲冲霄汉,要问来年怎么办,大干!”这就是三句半。
三句半俗称“瘸腿诗”,亦称“无赖体”,舞台上称“三句半”,为一种独特诗体。有的资料中也叫“十七言诗”,是因为比较好的三句半一般都是5,5,5,2的字数结构。现在都要求不那么严格了,其诗一二四句合辄押韵,三句不压,最后由两三个字、似半句话的一句收尾,全句以五言七言为主,半句以两字为主。读来颇为滑稽可笑,令人忍俊不禁。
古时有一书生,自视甚高,恃才傲物,常自诩自己出口成章,可惜在实际写作中,就是写一首绝句,也常常在最后一句时卡壳,只得匆匆用两个字结束,于是获得了“三句半”的雅号。有一次,“三句半”在野外碰到一位农家姑娘,诗兴大发,出口吟道:“夕阳照山庄,走来一姑娘。 金莲只三寸,横量”。 那农家姑娘一听,气得花容失色,叫来家人把“三句半”扭送到公堂。
一上公堂,“三句半”一看县官是姓王的,不觉脱口而出:“县官本姓王,一心当皇上。 咔嚓只一声,命丧”。 县官大怒,当即不分青红皂白,判“三句半”调戏民女,发配边疆。临行那天,“三句半”的母亲和一只眼的舅父前来送行,“三句半”悲从中来,即景生情,开口吟到:“充军到边疆,见舅如见娘。 两人齐下泪,三行”。
现在灌水做一游戏,谁跟我玩?要求:
1、必说六星里的人和事儿;
2、五言七言均可,半句一二三字都行;
3、第一二四句有韵,第三句可无韵
4、接龙最好用上一首的半句开头;
5、中间可换韵
我起头如下:
六星论坛见热闹,
又是掐来又是泡。
一字评贴啥精典。
------------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