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暮雪 于 2011-10-10 20:04 编辑
人近中年,越发喜欢叙事质朴的文字,对于抒情写景的文字日益疏远,感觉此类文字大多陈词滥调,难有新意。但今读到红山飞雪老师关于秋的系列随笔,其语言的精彩生动,仍不由被吸引,品读再三。
飞雪老师在九月前后写了四篇文章,《秋光灿烂》、《秋到二龙山》、《塞外之秋》、《走在秋天里》,篇幅不一,章节独立,内容都与秋有关,可见老师对秋的喜爱。 秋天在常人的眼中是收获的季节,在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又是悲凉寂寞的。飞雪老师笔下塞外的秋是怎样的呢?你看“进入八月,塞外的秋天就到了,一场秋雨过后,所有的植物都变了模样。绿是深深浅浅的绿,黄是平平仄仄的黄,林带是一抹深深的黛,田野里的庄稼讲述着一片浅浅的忧伤,点点橘红是村舍,一条油光锃亮的高速路,将塞外早到的秋天传向四面八方”作者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娓娓道来,而在读者眼中这又是一幅多么心旷神怡,心向往之的情景,令人忍不住随着作者,去看看这样的塞外秋色。“燕外的长城古迹,蓝天下矫健的雄鹰,荒草与秋风抒怀,红山曲径通幽处”,读者仿佛进入了秋天的画廊,作者选取或大或小的景像,秋的韵味十足,“山杏树是最易激动的了,秋风一吹,就醉了,媚眼如丝,娇颜似火,把片片绿叶陶醉成一朵朵绽放于枝头的红花。这山中没有枫叶,可眼前被秋光熏染的杏林却深红染浅红,浅黄惹深黄,一片如火的热情,一幅绚烂的晚霞。桦树仍是那么沉静,这个只有在北方才能见到的素面美女,静立在如火的杏林中,自成一番风景。一袭白裙,婀娜的身姿,在山风中摇响一树的风铃,塞外的秋天里就响起了她那悦耳的声音”这又是一幅怎样充满诱人魅力的秋景?旖旎多姿而又娇媚无比, “ 山风愈加有力了,顺着山谷呼啸而来。脚下的杏树,白桦树,松树,杨树摇晃着,此起彼伏。这边的殷红刚刚伏下去,那边的墨绿立刻涌上来,翻滚着,摇撼着。满天的红叶打着旋,在空中聚集,上升,炸裂,像散落的烟花,沉没于涌动的林海之中。人们紧靠在亭柱上,闭目屏息凝神。头发被吹散,衣服被掀起,山风钻进衣服里,整个人就鼓胀起来,像一个橡皮玩偶,随即又被风压扁,像一张纸片,紧紧贴在亭子的柱子上”这样的秋是壮丽的,伟岸的,调皮的,欢快的,哪里有一丝悲凉寂寥之感?沉醉不知归路的岂止是作者一人,读者更是陶醉其中,难以自拔。 塞外的秋天就是这样一幅大写意的浓情画卷,斑斓的色彩是任何高明的画家也难以描绘出来的,但在作者挥洒自如栩栩如生的文笔下,读者深深体味到了这副画卷的壮观耀眼。 在另一篇《行走在秋天里》,大家可以欣赏到,在作者笔下另一副秋天摸样,“枯坐的向日葵,僵硬的玉米壳,枯草与秋虫的低语”,拟人化的手法,曼妙的秋色,秋天不觉荒芜,凋零与收获并存,季节代表了心情和境界,秋在这里预示着独特的意象表达。生命是一个及其残酷而悲壮的过程,新的诞生,就会有旧的逝去。“一个人走进秋天里,走进了生命最为辉煌的时刻,曾经怀揣的梦想成为累累硕果,曾经那么遥不可及的幻影变成现实。一切变得那么从容,那么恬淡”,作者没有悲凉寂寥,而是面对生命的从容豁达,只要生而辉煌燃烧过,又何惧逝去的感叹!
文学的器具是语言文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深厚精到的语言功底,一篇好文难以诞生,“用平常语言文字产生不平常的效果”,能做到此,一定要有厚重的文字积累,出色驾驭文字的功夫,读飞雪老师的美文,暮雪深有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