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素颜的荷 于 2011-10-8 15:01 编辑
很不错的小说,作者由一首歌获得灵感而构思出一片小说,可见其才华。
个人以为还有进一步打磨的余地。比如结尾;
“黑与白在桥中央相遇,四只大手紧紧锁在一起。谁家的电视正在播放《新水浒》,恰好正在高唱主题曲:“兄弟相逢,三碗酒;兄弟论道,两杯茶……兄弟情,是没有色的酒;兄弟情,是没有墙的家!”
等兄弟俩扭头去寻乔良时,却见乔良正在收拾行囊,准备离去。“乔良老弟,你等等,咱们哥仨得好好喝上几盅!我去定菜!”黑白哥俩异口同声地喊。
乔良笑着摆摆手,说道:“以后有机会再说,我得回城了!”走了几步,他又回头喊了声:“城里有人在等我建桥!”
黑白兄弟在桥上重归于好的桥段,是否过于突出类似戏剧的舞台效果了呢?在中国,亲兄弟之间是极少握手的,握手更多的是一种礼节的表达而非情感。中国人有爱面子的共性,在情感表达上也是含蓄的甚至曲折的。不止是动作,语言更是如此。白兄弟即使心有愧疚,也不会竹筒子到豆腐一样和盘说出,他一定会选择觉得体面的更具个性的方式,因为在中国,道歉一般会认为是件丢面子的事。比如他可能会这样说:”哥,乔良兄弟明天回城去了,你弟妹做了几个菜,你过来吧,咱一块儿喝几盅送送乔良兄弟。“这也足以表达他和好的愿望。乔良的话语也是如此,我们能理解作者给乔良安排的搭建心灵之桥的主题意义的升华,但他有过农村的生活经历以及跟黑白兄弟间的童年的友谊,他也同样会选择更具生活化而非书面话的语言。而且我觉得,从情理上这顿酒他是不应该拒绝的。
如果是舞台剧,有演员的表演,背景音乐的烘托,以及现场观众的呼应是可以的。在小说中则显出营构的痕迹。
另外,对于乔良的成长的叙述,作者在篇幅上是否过于慷慨了呢?
很喜欢这篇小说,欣赏作者的灵气,所以说得不少。我以为既然小说故事版的朋友都喜欢文学,不妨在互动中更深入一些,以期互相启迪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