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咱是一头大胖猪 于 2011-7-24 09:37 编辑
求知(原创)
孔子《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查询译文:学习了知识之后,时常去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这里我有点疑问,孔子为什么用说和乐来表达同一个意思?而在墨子《墨子·经上》中,说以明也。说同于现在的含义之一。而在《战国策·魏策》中,秦王不说。此说则做悦指。也就是说,说有几种不同的发音和含义。
历来的诠释“不亦说乎”之“说”都是译做悦义,为什么是悦义呢?难道不会是说义吗?如果说特意以不同的情绪来表达,时常温习所学就是一件使人愉快的事情?或者说,其实本来是说义,但后人却解做悦义了,有否这个可能呢?
如果解做说义,而习做练习运用解的话,那么这一句的解释可能就是注重交流了,如是译:学问时常练习,不也是为了交流吗?然究竟孰是孰非?想经史大家自有中肯解读,由于我对孔子和《论语》一知半解,而从未通读全文,这里不过存个无知之徒的疑问罢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论语》开篇首章首句。孔子曾多次与老子交流,向老子请教的内容包括了礼、仁、道、乐等。而孔子自洛邑访学问礼于老子后,虽学识精进,气质醇和,作风也更加朴实,向其拜师的鲁国人更多,但他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到各地访问学习(该句来自百度搜索)。这也说明孔子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更注重交流学习。
这里还想与知者探讨,为什么“说”定是“悦”而不可能是“说”呢?
2011年7月24日9点05分品读家园论坛/注册名:咱是一头大胖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