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冷笑 于 2011-6-23 21:02 编辑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我不怎么会为这样的故事而感动,但能理解并有足够的怜悯。
女主角江,在她还是豆蔻年华的少女的时候,莫名地迷恋上新搬来的房客徐。江如所有同年龄的女孩子,单纯美好如清溪流水。徐,有着作家的身份,殷实的家境,过着放浪形骸的单身生活,身边的女人走马灯一样的轮换。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牡丹亭》里的这句话,可做为女孩时候江的情感的注释。我想,其实少女们的情感是很容易理解的,她们富于幻想,对自己所不能看清,不能深知的东西,愿由想象来补全,想象所添加的部分无一例外带着圣洁美丽的光环。这不奇怪,白日做梦,谁不愿意把梦做得更美些。她们爱一个人有可能只是因为爱着爱情,假如现实不如所想,那没问题,她们原本只生活在幻想的世界里,压根不打算考虑什么现实和真相。只是一般人在适当的时候,会从梦中走出。江固执地不肯,绝望地不能,正是愿自己匍匐在尘埃之中热烈开花的那种谦卑。家事变迁,她随母亲远离,距离只让想象中的爱更枝繁叶茂。所以,六年后她回来,再次靠近徐。
这时候的江,年轻貌美,青春逼人。很容易地进入徐的视野。而她正把徐对她的爱欲当成莫大的幸福,不错,那本是她梦想了多年的。然而,幸福的日子只持续了几天,徐因故离开,走前信誓旦旦地许诺回来之后找她。一周之后,徐回来了,却再也没有找过她,他已经把她像众多女友一样,随随便便地忘记了。
不愿意让自己的爱情成为徐的麻烦,或者说,不愿意破坏徐对她的美好印象?又或者,她是爱着自己的爱情,决意使它不耽于一切欲求,纯粹,无瑕。江带着仅剩的骄傲和自尊,默默离开。短暂的旖旎,她怀了徐的孩子。此后战乱,颠沛,许多年,她在孤独中,把孩子当做徐一样的爱着。并且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惜堕落,周旋在众多官绅富豪之间,成为交际花一类的人物。
世界很小,她交往的圈子竟又与徐重合,他们重逢,他把她忘得干干净净,只当是初识。并且大献殷勤勾引眼前这个看起来风情万种的女人。而江,无力抗拒。不惜抛开所有切己的顾虑和自尊,又一次扑进徐的怀抱。
如同往事的重演,徐又要因故离开,又一次信誓旦旦地许诺回来找她。这时候的江,已经无法再拿所谓的爱情和幸福来欺骗自己。即使他们的身体密合在一起,心却从不曾相识,相隔何止千山万水。她静静穿好衣服,推门离开。很有意味的一个细节:徐的老仆人见到她,用她孩子时候对她的称呼跟她问好,安静的眼神里有洞察和同情。原来,竟还有这个老人是一直记得她的,这一瞬她悲凉到骨子里。
孩子不幸死了,江再也没有精神的支撑,失去生的欲望。这时,她拿起笔,给徐写了一封厚厚的信,想让徐了解一个女人一生至死不渝的爱情。她不怨亦不悔,忍不住的一声叹息,却道出这一世生命的荒芜。
这很悲惨,我是说,这样的故事很悲惨。一个人倾尽生命的爱,却不能在另一个人的生命中留下一丝痕迹。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如此深爱着而不自知。徐过于自私,完全是消费主义者的爱情观,不懂什么价值,只求一切人和物的使用价值。没有人能进入他的心,如果他有心,里面装的也只是空虚。江则过于自我,一生只为追求自己所谓的爱情,此外别无所见,可惜这爱情却寄托在一颗空虚的心灵之上。这两种性格,都不健全,都极可怜,我都不喜欢。只有悲悯。
同样是暗恋,蒋韵小说《隐秘盛开》里的人物形象,要光明美好得多。真正的爱,应该是可以促使人努力变得更好,而不是使人沉沦。这部电影据说改编自茨威格的同名小说,小说没有读过,几时找来读读,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
姜文演什么像什么,眼神中时而的不羁,时而的认真,时而的暧昧不明,把人物形象演绎得丰满。徐静蕾忧郁的时候很美。林海的《琵琶语》,不就着电影,感觉更好听。
2011-06-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