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12-2-26 20:24 编辑
《论语.乡党》中有这么一段,记录了孔子的饮食习俗:“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翻译成白话文,大致是这意思:“(孔夫子)吃饭时粮食舂得越精越好,鱼和肉切得越细越好。食物腐败发臭,鱼肉腐烂变质,不吃。颜色难看不吃,气味不好闻不吃。做的火候不当不吃,不到吃饭时间不吃。切割不得法不吃。没有合适的调味酱,不吃……”
大多人读到这儿,会觉得这老夫子小架子端得挺足。你说,坏了臭了不吃倒了罢了,可是,粮食舂得越精,这维生素不丢得越多么?肉切得越细,要看哪种做法了?但因为割得刀法不好,或者火候不当就不吃,未免有点太挑剔。那天听傅佩荣的讲座,他说了一段话让当时的我顿开茅塞,他说孔夫子年龄大了,所以粮食舂得不精,肉切得不细,咬不烂。牙口不行了嘛。我当时就信了。
周末时老虎做了一道菜,五香花生米拌芹菜。老虎把花生泡了一个小时,然后又一粒粒耐心地剥去红衣,用细火慢炖,白白胖胖的花生米炖得是香味四溢。最后往芹菜里一调,又切入几丝胡萝卜,白的如白璧,绿的如翡翠,红的如烈焰。光看颜色就赏心悦目,让人胃口大开。我忽然想到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一段话,真的是孔夫子上了年龄,牙口不行了么?
我认为其实是说明了孔夫子的一种生活态度:宁静恬淡,恭敬真诚。
人生可以有很多种状态,或者悠闲宁静,或者忙碌奔波,或者抱怨愤怒,或者快乐平和……我选择了笑看,调侃,大大咧咧,马马虎虎。所以我煮饭会煮糊,用电吹风会用爆插座,剪个羊毛衫的商标,会把毛衫剪出个大洞。老虎选择了恬淡,平和。会用一晚上时间,耐心细致地剥一盆花生米;做一道水煮肉片,会不厌其烦的费几道工序;会耐心给我和马一里磕一盒盒的瓜子仁儿,就是因为我们俩会把皮扔得到处都是……
孔夫子会如何?以他对人生的理解,既然吃一种食物,就要使它达到最佳的食用状态再吃,这个食用状态包括颜色,味道,精细度,食用时间等等。对于饮食如此,对于任何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理解了那些街头巷尾的老头老太太们有一句没一句的唠嗑了。老头抽着旱烟袋,老太太手里摘着一堆乱乱的韭菜,阳光暖暖地晒在他们沧桑的脸上,细密的皱纹深处,蕴满了人生的滋味。有一天,我也会这样吧?在一个安静的小院落里,耐心细致地拣出一粒粒黄豆黑豆,泡好,细心的磨出白白的浆汁,煮熟,盛好后笑眯眯地看着老虎一口口慢吞吞地咽下。偶尔他停下来,我会疑惑地问,不好喝?他笑一笑,又咽下去。夕阳或许恰巧落了院墙西头,红着脸一声不响地落下去了。
喜欢读经典,就是因为它总会在某个时候,让你恍然大悟:原来一句普通的话里蕴含着这么丰富的思想啊! [/s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