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浆面条,只是由浆汁做出的面条,除了一些黄豆花生芹菜仅此而已,在没有什么了。如果非说还有,那就是配上的辣椒和韭菜花,真的再没有什么了。
就是这件简单单的一碗面条,却牵动许多洛阳人的向往……
有一种关于洛阳浆面条的来历,说当年,刘秀逃王莽追,刘秀饥寒交迫,惊慌失措,慌里慌张,终于见一浆房,一头就扎了进去,,可里面只有干面条和绿豆磨的浆水,空无一人,绿豆浆也已放酸。刘秀顾不了这许多,马上舀了几瓢放酸的浆汁,把现有的干面条和菜叶、干豆统统放进锅里煮,等面条煮熟,他狼吞虎咽的把这一锅带着淡淡酸气的面条统统消灭,以至于当了皇帝后总也忘不掉逃亡路上这顿饭,于是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菜,流传至今。
还有一说法,至今老洛阳人以此为依据,因为此说法符合民情更加贴切,据说清朝末年洛阳一穷户人家,将捡来的绿豆磨成豆浆,隔了数日,发现豆浆发馊变酸,倒了舍不得,遂胡乱丢些菜叶,熬成糊状,一吃味道鲜美,后来家家效仿。
旧社会洛阳穷人多,一般人家买不起面粉,常常以菜代面,花个三五分钱上街舀两瓢酸浆,回家做浆饭。切少许萝卜丝或白菜叶下锅,待浆起沫后勾点面粉,稠稠的,谓之“挑浆饭”。若再下点小米,谓之“浆米气儿”。每到饭时,满院飘香。孩子们闻到浆味儿,高兴非常,三碗两碗,风卷残云。
当然都只是传说,至于它真正的由来,我是说不清楚了。
而浆面条的制作,看着简单,其实内含玄机,不得名师指点,难登大雅之堂,首先,浆要选用“老浆”,老浆香愈浓烈,而老浆的选用也要恰到好处,多一分则酸,酸则倒牙;少一分则淡,淡则无味。
其间的制作过程也丝毫马虎不得,记得很早以前,我向高人请教浆面条的做法,抱着半头雾水,糊里糊涂回家做了一大锅,真是不好吃,于是又再次向此高人请教,高人曰:“浆面条的制作关键是在打浆,而打浆需文火慢条斯理,耐住寂寞,一边点油,一边顺时针缓慢打沫,直至沫净。”我顿时叫停,我记得高人上次说要往面条里面打油,我就直接向国内加入了不少的小磨香油,我觉的足有3两,可是出来的面条还是不好吃,原来我是对这个“打”字着实忽略了,这其中还有这样的讲究,看来学什么,还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好,可不要朦朦胧胧不懂装懂啊!
经历的几次失败,我已心灰意冷,想吃浆面条的时候就满大街的转悠,哪有味道上层的,总是念念不忘,看来民间的这句谚语:“浆饭热三遍,拿肉都不换”,不是空穴来风啊!只可惜,不是自己在家做的,那种拿肉都不换的滋味,我是无法领略了。
前不久,为了想吃糊涂面,请来了民间美女高手,一位伙计的老婆亲自到我家下厨,吃的我是不亦乐乎,美哉美哉!我真怀疑,我这伙计是不是为了糊涂面才娶的他美女老婆,而这次那?浆面条我将请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