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高原红4344 于 2010-9-12 00:41 编辑
印象中,荷蕾心语的文字在不同的场合进入过我的视野,但我从不曾有过发言。事实上,我在不同的场合也是网络上的匆匆过客而已,故而,和某个马甲的网络文字擦肩而过的时刻也比比皆是,但是这一刻,几乎是零距离的又遇上了荷蕾心语,于是便生出了一种尝试走进荷蕾心语文字中去的期待。当然,严格地说来,是且只是一篇字撞进了我的这个周末,而包裹文字的马甲是荷蕾心语罢。
引起我阅读这篇字的欲望来自两个原因,其一是文字的标题“许流泻的光阴和安静的文字画地为牢”,这个带有诗意又略有涩僻的标题及其所用的句型,着实让我回味加品味再三又再四。我从不低估我对文字的理解,但那一刻我确实有过欲求而不得的感觉,而不得的原因,主要来自“画地为牢”的语境我或还没有吃透?还有,“流泻的光阴”和“安静的文字”是否平行?于是,这便导致了我欲阅读这篇字的第二个原因:既然染上了诗意的“画地为牢”走进了标题,也便可以理解成为是作者写作心境中的某种主体成分,而这种心境是如何在这篇字中流露或发散呢?其实这点,从文字的开始和结尾之间的呼应中,即可以不太难地读出。
我理解的荷蕾心语的文字或受诗歌文字的影响,故而习惯构造精致小巧的文字,其美丽之处已经被不少跟字者所说及,我就不准备再赘了,但是,荷蕾心语的这篇小字,至少掀起了我也想写点字的欲望,不然,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去说几句关于“画地为牢”的话题的。接下来我写的字,或可视为我读字过程中的一篇作业?
那当然得要说几句关于“画地为牢”的语文意义。
但说“画地为牢”不能不说到另一个成语“划地为牢”,其实,“划地为牢”几乎接近口语,其文字意义也十分平实,指的是上古时期,由于没有监狱的概念,一旦要束缚或限制某个人的自由的时候,便像圈养牲口一般,将被束缚者投放入“牢”中,从而使其失去自由。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于圈中,以示惩罚,这恐怕就是最早之坐牢的概念。这儿的“牢”字之古解即是“圈”。如今谓之的猪圈、羊圈也即是从那而来。所谓亡羊补牢之“牢”,显然就是指的羊圈。现代人所称的“牢房”,由于其中有一个装人的“房”字,故而“牢房”就可以理解成,是把人以“圈”起来并限制其自由的地方了。随着国家概念的建立,监狱,也成为了国家机器中的重要概念,而从远古带来之“牢”的概念和来自文明中的“监狱”概念最为接近,从而便又有了“监牢”的民间说法,但在法律文书或是国家文件也或是代表国家的喉舌文字中,是没有“监牢”一说的,而只有监狱的概念。
目前来自网络的考证资料,均指“划地为牢”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之第五十回:“古人划地为牢,他将棍子划了圈儿,强似划地为牢,假如有虎狼妖兽来时,如何挡得他住?”其实,吴承恩所言之“划地为牢”未必是其原创!其极有可能是从远古一路沿袭下来的一种民间说法。无论“划地为牢”一说最先出自何时何处,时至今日,其文字意义已经不可动摇了!其中“牢”的意义已经逐步淡化,只是用来比喻某种范围的限制。“划地为牢”的原意是A作用于B的一种行为,但是,随着语境的变化,如今所读的“划地为牢”,应该是比喻“针对某个特定的对象施以某种思维或行为的限制。”这儿所说的特定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故而从“划地为牢”的意义中又延伸出了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等等衍生意思。
关于“划地为牢”还有一个来自民间传说的版本,相传和皋陶(gāoyáo)有关。皋陶是上古传说中的人物,据说他是虞舜时的司法官,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在掌管司法时,皋陶采用“划地为牢”的方式,从而诞生了最初监管犯罪人等的囚禁场所,当然,华夏也从那便有了所谓的“监狱”。“皋陶造狱,划地为牢”一路流传下来,使得皋陶成为了造狱的先驱,也自然而然地被民间尊为狱神,旧时更被全国上下众多的监狱竖为自己的行列神灵。
再说“画地为牢”。来自《封神演义》第23回,有一个也称感人的故事,其与“画地为牢”有关。一介布衣武吉是一个孝子,仅靠打柴砍草卖钱以赡养老母,维持生计。一日,武吉到西岐城去卖柴。在南门口,正遇上文王车驾浩荡而过。由于市井道窄,武吉将柴担换肩闪路时,不慎失去平衡,扁担翻转时,正好击打到了守门的军士王相的耳门上,顷刻王相一命呜呼。而武吉也被当场缉拿,并押往朝殿见文王。文王说:“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遂命,在南门地上画个圈做牢房,竖了根木头做狱吏,以此方式将武吉“关”了起来待杀。三天后,大夫散宜生路过南门,闻武吉悲声痛哭,便说:“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你何来所哭呢?”武吉说:“小人老母七十多岁了,她只有我一个儿子,小人也没有妻室,母老身孤,怕要被饿死了!”散宜生闻此,速速入城进殿,拜见文王,并说:“鉴武吉老母之怜,可否先放武吉回家,容他办完赡养母亲的后事,再来抵偿王相之命?”文王即刻准了,武吉也马上赶回家料理老母亲去了。
由上故事读出,“画地为牢”也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其意义和“划地为牢”何其相似乃尔!但是,“画地为牢”之出处有案可稽。这也是在实际的语文应用中,“画地为牢”比之“划地为牢”更要常见的缘由。有意思的是,在文字中还不时可见到画地为狱、画地作狱或画地成牢的说法,毫无疑问,这些说法都来自“画地为牢”。而“划地为牢”则不见有它说,这说明人们对“划地为牢”的意义和词汇构造已经形成了概念,而概念性的东西是不会随意改变和动摇的。
“画地为牢”散见于历史文献中,最先见于汉·司马迁所撰之《报任少卿书》(少卿字安,故也谓《报任安书》,可见高三年级语文课本,但其中仅录该文最后三段)中 :“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司马迁的文字用白话说来的意思就是:“所以,对士人来说,在地上所圈划之牢,气节之士势必不肯进去;用木头削成的狱吏,气节之士也当不会同他对答,士人此前的态度早已经是很鲜明的。”有关“画地为牢”还有若干其他出处和范例,一并摘录如下(均来自百度):
1. 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武王伐纣平话》卷中)
2. 武吉既打死王相 ,理当抵命。随即就在南门画地为牢,竖木为吏,将武吉禁于此间。(《封神演义》第23回)
3. 他每都指山卖磨,将百姓画地为牢。(元·岳伯川 《铁拐李》第一折)
4. 这一封号,虽是几根柳森片门户,一张红纸的封条,法令所在,也同画地为牢,再没人敢任意行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
5. 臣闻秦倚曲臺之宫,悬衡天下,画地而人不犯,兵加胡越 。(《文选·邹阳<上书吴王>》)
6. 画衣画地免烦苛,抵璧捐金返淳素。(宋·王禹偁 《赋得南山行送冯中允之辛谷冶按狱》)
7. 年来挟策走燕赵,未肯画地囚绦钳。(清·唐孙华 《恕堂再次前韵见赠复次韵答之》)
从上述例子看出,“画地为牢”在不同的语境下,犹存些许差异。比如例句3中的“指山卖磨”是在说一种欺诈行径,其近义词是指鹿为马。睁着两眼说瞎话,做磨子的石头还在山上,没有影儿就开始卖磨子,以至于作出了画地为牢,将他人套入套儿中的荒唐事。可见这儿的“画地为牢”比较司马迁笔下的那个“画地为牢”,意义上有些形变了。也说及,由例句5、6、7,“画地为牢”在有些场合已演变成了“画地”,但其“画地为牢”的基本意义依旧。
虽然“划地为牢”和“画地为牢”除了出处上的差异,其语义上并无本质的区别,但是,从“划”和“画”上,仍可以发现蛛丝马迹,以感觉“划地为牢”和“画地为牢”的细微差别。从意识的角度看,“划”带有若干规整和严格的意义,而“画”作为一种行为,则要表现得随意多了,故而“画地为牢”通常是一种主观上的思维意识。而“划地为牢”表现出的客观性则要更多一些。试看下面的例句(来自网络):
8. “张富英这小子,不会跑吧?”“他敢!”得划地为牢,要不价,跟头年韩长脖似的,蹽大青顶子,也是麻烦。(周立波著《暴风骤雨》第二部)
9.如果只满足现状,就是画地为牢,那还要专业作家干什么?(郭沫若 《就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答,<人文>编者问》)
10. 几亿人的大国里,她只能在几个人中间选择,这不是作茧自缚、画地为牢吗?”(《花城》1981年第6期)
其中例句8中的“划地为牢”带有事实上的客观性;而例句9和10中的“画地为牢”,则一目了然,都是主观所为。突然想起,进入论坛也是一件很自我的事,在论坛间折返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何必要“画地为牢”呢?当然,对于写字也是一样,写点自己钟情的文字,如荷蕾心语所言:“繁华浮世,字里花开。我在对文字单纯的迷恋里,希望自己有一个随性随缘随心的人生。不求最美,却率真的坚持,永如初遇,不离不弃。”是的,一任光阴流泻,“在薄凉的墨香里流浪迁徙”,永恒地画地于安静的文字中,这或就是我理解的荷蕾所言的心语?
最后还想说几句似乎与本文主题无关的话,但也或是写这篇字的一个意外的收获。
“画地为牢”语境上的祖宗是否真的应该是“划地为牢”?这件事从智能拼音中也可以得到证实。事实上,通过智能拼音(我用的智能狂拼),立即可以发现,从hua di wei lao中跳出来的即是“划地为牢”而不是“画地为牢”!不过,无论是“划地为牢”还是“画地为牢”,都是正儿八经的成语,只是在智能拼音的设置中,有所谓智能词语的优先权罢。这儿的“划地为牢”比之“画地为牢”,正由于其出现的历史更早些,则当然享有被选择的优先权。此外,比如“文化”和“文华”,则前者具有优先权,因为“文化”一词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文华”。故而,从wen hua中跳出来的一定是“文化”而不会是“文华”。此外,也有一些智能词语优先权不甚分明,或都属于常用词汇的情形,则通常更常用者居前。比如,在模糊拼音状态下,从zhi neng中会跳出何呢?依次是只能、职能、智能、制冷和致冷,它们都属于常用词汇无疑。类似的情形还有yi ci,跟随其跳出来的智能词语分别是一次、以此和依次。还比如,在模糊拼音的状态下,从liu xin中跳出来的分别是流行、留心和流星,压根儿就没有“六星”,则至少目前可以说,“六星”尚还是一个没有名分的杜撰词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