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子 于 2011-5-1 00:27 编辑
常 回 家 看 看 春子/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写于2000年,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了,但故事中的主人翁--我的同事及她的家人的形象仍然清晰地印在脑海中……
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手陈红一首《常回家看看》以朴实亲切的歌词,优美动人的曲调唱红了全中国,影响了很多人。本文所述的“常回家看看”则另有一番韵味。
1997年5月13日,某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为了山区的孩子》的通讯,说的是某公司职工雯莺(应本人要求隐去真姓名)和她的家人1995年8月起,帮助两名来自贵州贫困山区孩子——冷国绪、杨韬在京上学的事情。编者为通讯起写了这样的眉题:“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他人;一名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5年过去了,杨韬和冷国绪的情况怎么样了?可以欣慰地告诉大家:他二人已于1998年双双考入了天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现在均是大学二年级学生。
2000年2月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刚从贵州老家休寒假归来的杨韬来看望他北京"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和小妹,于是赶到了雯莺家中,一来看看这位国之骄子的风采,二来向他了解现在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来到雯莺家时,杨韬正在睡觉,在家的两位老人——雯莺的公婆热情接待了我,并叮嘱说:孩子太累了,让他好好休息休息,先别打扰他。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从老人口中了解到,因列车超员严重,杨韬从贵州到北京在火车上几乎站了34小时,这期间只吃了一袋方便面。同时还了解到杨韬和冷国绪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特别刻苦,学习成绩也相当出色,考上大学后和雯莺家一直保持着联系,特别是在天津上学杨韬因离北京近些,每到放假的时候都来雯莺家看望。交谈中,老人对孩子的赞誉和关切之情跃然脸上。
时间不大,杨韬揉着惺松的睡眼走出卧室。
这是一个中等身材,带眼镜,很文质彬彬男孩儿,说话时略带些外地口音。我说明来意后,杨韬向我简要介绍了自己以前的情况。
“1995年9月份,在一位叫杨波的先生的帮助下,我和另外59名来自全国各地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同学被接来北京读书,由于年龄小,需要有监护人来‘管理’我们,这样,雯家叔叔和阿姨就把我和冷国绪‘收养’下来,但由于叔叔和阿姨工作十分繁忙,照顾我们生活的主要是爷爷和奶奶。刚来时我们身体矮小瘦弱,我才一米五几,为给我们补身体,每到周末,爷爷奶奶就把我和冷国绪叫到家中并准备下丰盛的饭菜招待我们。而叔叔和阿姨则想方设法在学习上帮助我们。我们刚来时,英语读写能力差,他们就把家里的所有能用的资料拿来让我们看,阿姨还特地去城里书店给我们买英语学习辅导材料。我们是夏天来的,只穿了单衣裤,是阿姨一家从里到外给我们置办了齐了一年四季穿的衣服。爷爷奶奶都70多岁了,特别是奶奶因类风湿手指关节都变形了,尽管如此,他们对我们就象对亲孙子一样关心和疼爱,我们也真得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接长不短的就来看看。在北京读书的三年时间里,我们不仅在知识方面收获很大,而且身体也长高了很多,特别是我长了近10厘米,整整高了一头。98年我们考上大学后,学习更紧了,离‘家’路程也远了,只能利用假期来看看亲人们了。说句真心话:北京人真好,北京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和小妹妹真好,我永远也忘不了他们,虽然我在天津上大学离的远了,但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常回家看看’。”从杨韬的表情中很容易看出他所说的都是发自肺腑之言。
接着,杨韬又向我讲述他现在的学习情况和以后的打算:“我现在学的是水利建筑专业,是根据贵州的地理情况决定的,同时还选学了其它几门功课,虽然很紧张,但趁现在的好时光多学点,将来用的上。俗话说,落叶归根。我的家乡贵州是资源大省,现在国家开始开发西部,需要人才,我想学成以后,再经过一番锻炼,回到老家大干一番,一来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二来以实际行动报答关心过我、帮助过我的好人,特别是叔叔阿姨一家。”
……
时间在谈话中不知不觉逝去,下班回来的雯莺买回了很多杨韬爱吃食品,亲热关切的向杨韬询问了老家父母和杨韬的近况后,就投入了紧张的厨房“战斗”中,时间不大,一道道散发着诱人香气的菜肴就摆满了全桌,一家人围桌而坐,席间充满了欢快、喜庆、祥和的气氛。
第二天,杨韬要返校了,行前,爷爷奶奶给了他带上了一些生活必须品并不断叮嘱:既要学习好,还要注意身体,有什么难处尽管和“家里”说。雯莺一直将杨韬送到北京火车站,并为他买好了车票。汽笛一声长鸣,雯莺望着趴在缓缓启动的列车车窗前的杨韬,一边挥着手一边大声招呼着:“孩子,常回家来看看——”车窗里杨韬的眼眶湿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