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暮雪 于 2011-4-4 09:55 编辑
清明遐思
时已暮春,春草吐绿,碧野清逸,暖风拂面,春意融融,又是一度清明日。清明来临,人们要做两件事——扫墓祭祖和游春踏青。
此时,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扫墓祭祖。遥祭祖先,追忆故人,独中国人特有。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说过,中国人是把祖宗背在肩上的民族,无论走到地球的哪个角落,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宗。祭祀是中国人特有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教化,旨在告诫人们莫要忘本,这与西方的所谓文明是格格不入的。
逝者已去,却把怀念深深的种在生者心中。生者祭拜,一则寄托思念,缅怀业绩;二则牢记遗愿,传承精神。每到清明日,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国人无不做祭拜活动,人们携子带孙,焚纸烧香,在死者坟前祭以牺牲,借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
清明节祭祀亦非空穴来风,相传周代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没做国王之前,逃亡国外近二十年之久。在饥困潦倒,狼狈不堪,几近饿死的时候,一个叫介之推的随从,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给他吃,使他得以生还。后重耳做了国王,奖赏有功之臣,芥之推以受赏为耻,不辞而别,携老母躲进深山。晋文公多次搜山寻找,始终不见。为逼迫介之推出来,便下令烧山,可介之推誓死不出,与老母抱树而死。晋文公悲伤至极,亲率文武素衣进山祭祀,并下令是日全国素食冷饮,不生明火。
后来,九州各国,亦因其五霸身份,竞相效仿,岁岁如此,渐成定例,是为“寒食节”。因寒食节在二十四节气清明节的前一天或两天,故而后来合并为清明节。祭祀活动乃我华夏祖先留下来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五千年的文明,祭祀这条主线始终传承着中正合和、天人一体的内涵。祭祀天地,祭祀黄帝,祭祀孔子,祭祀祖宗,只有我华夏一脉不忘根本。纵观世界,任何民族或国家都不能把祖宗的文化传承下来,况五千年延绵不断,可见我中华之伟大。
除了祭祀,清明时节的另一个主题,便是户外踏青游玩了。说到踏青,我便想起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侧面描写游子寻春,倾城而出的情景,实则写尽了人们朝而往,暮而归,被美好大自然所吸引而流连忘返的心情,着实让人喜欢。
我最不喜欢的便是“雨纷纷,人断魂”的句子,况阳春三月,已是风和景明,天光碧晴,杨柳吐绿,小草青青。蛰伏了一冬的万物均已复苏,人亦不例外,需到户外游走一番。去踏青必要远离城市,同伴亦不必多,或一二,或三五。
远离喧嚣,远离嘈杂,悠闲地徜徉在旷野,沐浴清新的空气,吮吸泥土的芳香,拥抱着天清地明的大自然。若是清晨,你会感觉一切都是那么清鲜,那么旖旎。小草会抖抖露珠,冲你点头;柳枝也会飘飘臂膀,向你翩跹;花儿更会脉脉颔首,对你呢喃。如若微风吹过,温温的,暖暖的,轻轻柔柔,恰似母亲抚慰脸颊,也更能体会“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境。
三月赏花,最好的去处便是梨园,置身雪白的梨花世界,当别有一番韵味。一树树的梨花,千朵万朵,压枝欲低。天下的花中,当数梨花为最白。她白得清纯,白得玉洁,白得无瑕,如雪一般晶莹,她娇美而不丽艳,倩秀而不媚俗,似水晶纯净,圣洁动人,确有“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气势。赏着梨花一路下来,会有些许倦意,不妨小憩一下,卸下行囊,箕地而坐,欹倚一棵老梨树,摸出随身的酒壶,对嘴一饮,啧啧叹妙。是花气袭人,是酒香醉人,或是人不胜这景致,即刻便觉醉意朦胧,深有“除却此景不是仙”之感。洁白的梨花固然让人留恋,但更多的美景却诱使你不能忘返。
春日游玩,当去看看那泓清水。漫步池塘边,垂柳相依伴,一边感受柔润清凉的空气,一边欣赏偶游的银鳞,微波荡漾,心旷神怡。倘若有条小船,驶入池塘,置身水中,伸手撩拨着饱含春意的池水,心中便激起无限的希冀。是啊,春天装满希望,春天播种着梦想,春天在召唤人们,春天也温馨人们,就让我们乘着希望,去耕耘自己的梦想吧。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