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面面俱道
查看: 217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面面俱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1-3-29 17: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淼焱 于 2011-3-29 18:23 编辑

       苏式汤面名满天下,享誉海外,老外,归国华侨,外地人,特别是上海人来苏州,一碗观前街“黄天源”的汤面是必点的。上海滩的大流氓杜月笙对汤面的诠释更是引用到了人生,他说:“做人要吃三碗面,人面,场面,情面。”
    苏式汤面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是真正兴起却是在清代。据传,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时,途经昆山游览玉峰山景后腹中饥了,于是来到一家小面店吃了一碗红油爆鱼面,觉得味道无比鲜美,忙让太监打听烹制方法。但由于语言关系,太监似懂非懂,无奈只得急中生智面奏皇上:“红油面味道好,主要是面灶上的奥妙。”乾隆一听哈哈笑道:“面灶奥妙,奥妙的面灶”从此这庄小面店就有了“奥灶面”的美称。而昆山又是隶属于苏州,于是苏城的汤面便在当时风靡了全国。
    苏州人平素里谈及自家的汤面,更是津津乐道,吃面已经不光是果腹这么简单了,而成为了苏州人特有的情结。
    早些年,一进面馆便能听到熟练的跑堂嘴里唱出一串的专业术语:“诶——来哉,三号台老面孔,三两蟮丝面,要龙须细面,清汤、重青、重浇过桥……”呵,足可见苏州人对面的要求之高,真可谓精细到了极点。也许你不明白,这些“术语”的含义,且听我慢慢解释:宽汤,指要汤多面少,紧汤则反之;重青,指多放蒜味,免青则免之;重面轻浇,要面多浇头少,重浇轻面则亦反之;过桥,大家就都晓得咯,就是浇头用另外的盘子盛放,不浸于面中,分开享用的意思。这些要求,老吃客们一般都会事先关照好唱面的跑堂倌,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一丝不苟。
   汤面,最重要的,自然是面条。细白的面条,整整齐齐地盛满一大碗,翡翠色的蒜叶或散落于面条上,或漂浮于汤水中,这一青一白的色泽,光看便会让人垂涎三尺。更别提“哧溜”一声吸入口中的软渭之感了!至于浇头的品种,也是十分丰富。焖肉、炒肉、排骨、虾仁、爆鳝、香茹炒素、辣酱素交,等等,等等,既可单点,也可双浇、三浇、任意自选。其中最重要的浇头,莫过于焖肉了。老吃客们都知道,一家面店的面怎么样,从制作一块小小的焖肉的工艺,便可看出个大概。因为焖肉是最主要的汤面配菜,多选用“三精三肥”的五花大肉,切成片状,由文火加老汤慢慢煨制,吃口肥而不腻。焖肉浸于面汤中,肥肉呈半透明状,似溶非溶,瘦肉细嫩,绝不塞牙。更重要的是,焖肉焖出来的肉汁,是面汤的一味非常重要的调料。
     现今社会样样都求快,就连苏式汤面都连锁快餐化了,因此对面的烧煮过程颇为忽略了,早前的捞面师都得有“捞面师资格证”,而现在只要是会在家里煮碗面条的人都能当捞面师。不过,面馆掌柜对于面汤的把关还是较为严格的,对汤料的配方守口如瓶,如若别人讨要,多则几十万,少则几万卖之。
     想想,有些人愿意花重金买下,一定自有其原因。苏州人将苏式汤面的汤比作其灵魂,是大不为过的。据我亲自“侦窥”,也只能说个大概:面馆里的吊汤和饭店里的烧高汤一样,是一点不能含糊的,常年用蹄膀加以做爆蟮余下的蟮骨,以及各种自制秘方的调料,以文火慢熬而成。配上焖肉的原汁,再加上熟猪油,汤色透明如琥珀,不见任何杂质,喷香扑鼻,咸淡适中,鲜美无比。
  现在的苏式汤面已经回不到早年的味道了,各类面馆鱼龙混杂,除了几家老字号外,新兴的面馆生力军犹如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而且都打着“百年老店”的旗号。不过苏州人并不会为此打消了吃面的热情,诚然,早晨吃面,已经成了他们每天的习惯,也可以说是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因此苏州的面馆开一家火一家,便是这个道理了。
     相比苏州人吃面的严谨,武汉人要宽松的多了。武汉人也爱吃面,但是笃笃不爱吃苏式汤面,当我问及所有武汉友人缘由时,他们都持同一个回答:“苏州面有莫思(什么)吃头,不甜不咸的,面细的像头发丝,哪有我们武汉的热干面好吃呢!”
     不错,武汉人“过早”(吃早饭),一碗热干面是必不可少的,而热干面的由来,是一个美丽的错误。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
    虽然热干面没有苏式汤面历史悠久,声名远播,不过它在武汉人的心中具有不可撼动的位置,外地人若是说热干面不好,武汉人一定会极力反驳,就如捍卫自己的父母一般。
    若是深究武汉人衷爱热干面的缘由,那就要结合武汉的气候。用易中天的话讲,武汉是个极端恶劣的城市,夏天像个火炉,热的恨不得生剥己皮;冬天像冰箱里的速冻层,而且是干燥的冷,若是少穿两件,能把人活活冻死。
    因为气候的关系,武汉人的性格也较为暴躁,(不过那些都是表象,他们一般都是直肠子,说话声音大点不代表是在骂你),因此带着这样的性格,他们对于吃的方面就求快,然而又快速又美味的热干面的出现,自然成为他们的最爱了。
   说实话,我是真不爱吃热干面,就像武汉人不爱吃苏式汤面一样。因为热干面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干,而且又粗。本身又干又粗的面就难以下咽,再加之糊烂的芝麻酱,更是干上加干,幸而面摊上有豆浆可以解渴,如果没有,那一整天都不会好过。
   不过,热干面在我心里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汉口老字号“蔡林记”的热干面。汉口“蔡林记”,堪比苏州观前老字号“黄天源”。面入口松软,有嚼劲,面滑而油润,用的是上乘的碱面和精制的香油所拌,再淋上他们秘制的芝麻酱,来一碗店内地道的排骨藕汤,可堪称一绝。
   热干面就像武汉人,外表粗狂,初尝会觉难以下咽,可只要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你会发现他们的内心就像浓醇的芝麻油一样沁人心脾,由内而外的美味是最值得回味的!
   武汉热干面和苏式汤面相比,可以下如此定论:前者重内容,后者重形式。不错,苏州人较为精致,对很多事都爱“穷讲究”,吃碗面都不例外,苏州人重人面,重场面,重情面,因此他们没有武汉人活得那么大大咧咧,实实在在,他们讲话普遍低声轻气,生怕惊扰了谁人似的。他们正如那紧紧细细的面条,泡在宽宽热热的社会高汤里,等待发软,发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1-3-29 17:46 |只看该作者
看起来味道不错,呵呵,下次去苏州尝尝.
去过很多次,但没吃过面.
看了,有点饿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3-29 18:00 |只看该作者
呵呵,由面及人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3-30 06:32 |只看该作者
面食这么多讲究,欣赏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3-30 06:33 |只看该作者
呵呵,由面及人
凌云享耳 发表于 2011-3-29 18:00



    山西啥面出名?去了请碗面吧,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3-30 07:48 |只看该作者
山西啥面出名?去了请碗面吧,呵呵!
暮雪 发表于 2011-3-30 06:33

山西面食有“一样面百样做,一样面百样吃”的历史,有刀削面、拉面、手擀面、扯面等等很多很多,看暮雪爱吃什么就做什么,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3-30 07:58 |只看该作者
山西面食有“一样面百样做,一样面百样吃”的历史,有刀削面、拉面、手擀面、扯面等等很多很多,看暮雪爱吃 ...
凌云享耳 发表于 2011-3-30 07:48



   诱人的面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3-30 13:21 |只看该作者
喜欢写吃的文字,我觉得不那么好写,特别是写得让人想一饱口福,哼,下次不许写得太细致了,不然罚你请我们全体散文版的同志们,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3-30 15:28 |只看该作者
这文章不错。估计这面吃起来肯定没有读起来过瘾。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3-30 19:12 |只看该作者
啥时候到苏州来,我请你们吃地道的素食汤面和小笼汤包。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1-3-31 05:34 |只看该作者
早些年,一进面馆便能听到熟练的跑堂嘴里唱出一串的专业术语:“诶——来哉,三号台老面孔,三两蟮丝面,要龙须细面,清汤、重青、重浇过桥……”呵,足可见苏州人对面的要求之高,真可谓精细到了极点。也许你不明白,这些“术语”的含义,且听我慢慢解释:宽汤,指要汤多面少,紧汤则反之;重青,指多放蒜味,免青则免之;重面轻浇,要面多浇头少,重浇轻面则亦反之;过桥,大家就都晓得咯,就是浇头用另外的盘子盛放,不浸于面中,分开享用的意思。
----------------------------------------------------------------------------
  沈阳也有苏式牛肉面,吃过,没什么感觉。估计也是改良了的快餐。见淼焱此文,方知原来这苏式汤面有如此讲究。字也好,生动传神!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1-3-31 05:44 |只看该作者
我眼中,这篇字最出彩处,当属从面及人,从吃面这个侧面来探讨苏州和武汉两座城市中生活的人的性格特点。苏州人的精细,武汉人的豪爽竟在这平常吃食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尾也收得干净利落!
  题外话:苏州去过,而武汉,只是在池莉的小说中有些印象。现在看来,池莉对武汉人的性格特征的把握也是蛮准确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1-4-1 13:59 |只看该作者
我眼中,这篇字最出彩处,当属从面及人,从吃面这个侧面来探讨苏州和武汉两座城市中生活的人的性格特点。苏 ...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11-3-31 05:44



    谢谢烟云谬赞,赶明儿来苏州我请你吃地道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1-4-1 19:46 |只看该作者
谢谢烟云谬赞,赶明儿来苏州我请你吃地道的。
淼焱 发表于 2011-4-1 13:59



    呵呵,心向往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