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依稀背影 于 2010-6-16 07:42 编辑
给学生讲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引起了我对往事的追忆。
印象里小时候的节都特别有节味儿,端午也不例外。端午的前一天,母亲就把糯米和粽叶泡上了,为的是叶韧米软,包起粽子来好用好吃。
端午一大早,吃过早饭,母亲就忙活开了:放一张四方小桌在堂屋里,把泡有米和粽叶的两个大盆摆在桌上,旁边一碗红枣通亮诱人。母亲挽起袖子,端坐在小板凳上,有条不紊地拿两片粽叶,在手里灵巧地对折一回弯就成了一只漂亮的斗状小船儿,把糯米均匀地装进小船儿里,再拣两颗红枣点缀其中,白里缀红,煞是喜人。接着用另一头舒展着的粽叶折回盖住糯米,再用马莲拦腰把粽子绑好,一个五角椎形的小粽子就包好了。
母亲包粽子,手快心细,包出的粽子好看又美味。一大盆粽子,母亲一人不出两个小时就包完了,放在大锅里煮上,咕嘟咕嘟要煮小半天儿,馋嘴的小丫头当时可是一直等在锅边咽口水呢。
粽子出锅了!腾腾的热气绕门过窗飘向左邻右舍,于是各家的粽香便交流融汇在一起而使得这端午的气氛愈加热烈浓厚了。一同出锅的还有大批的咸鸡蛋,彼时也只有在端午的饭桌上,才可以得见如此丰富的鸡蛋并可以大口饕餮。
那时没有冰箱,吃剩的粽子就放在凉水里,想吃的时候捞出来即食,那些粽子大概能供一家人美美地吃上好几天。有粽子吃的童年岁月,想来是段多么幸福而快乐的时光!
如今,母亲照例每年应时包粽子,虽然我早已没有了当初那份吃粽子的热情,但母亲的粽子,我依然爱吃,永远爱吃。
20100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