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训》之教训
钱钟书的文章越读越有味道,常能令人拍案叫绝或是不觉莞尔。觉得他既能像燃犀照水一样的洞烛幽微,又像韦小宝恭维康熙皇帝常说的那句话——明见万里。今天读了他的《论教训》。既笑且叹,感触颇多。
孟夫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一语道中人性中的某一弱点。好为人师的人我们经常能够见到,尤其在弄文字的人群当中,可惜大多都不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而是正好相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更有一些人天生好胜,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都正确都高明,只恨不能让所有人都知道,于是他们的好为人师进了一步,改成了教训。无论遇见什么事都要教训一番,似乎非如此不能显示自己的出类拔萃,可惜各种道理在他们口中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自己是不打算坚信并坚持的,只求能拿来打到别人矮一截以使自己显得高一头就满足了。不过我并不想对这些人发表什么议论,天知道我对教训人没有什么爱好,只是最近常遇这类人,想起来就说说。
还是回过头来说钱先生的文章。钱先生的文章通常都以幽默见长,这篇文章多些讽刺的味道了。老实说这种尖锐我喜欢。有时候我但愿我也能有这样的尖锐。只可惜我没有选择拿刀子,而是拿起了玫瑰花。不过玫瑰花也是有刺的,还能聊以自慰。限于能力,文章的总结我做不来,但是想就他的一些话说说感想。
他说“老实说,世界上是非善恶邪正等等分别,有时也不过是人我的差异。”——这句话先就让我佩服,因为我所见到许多争执就是这样的,如我上面提到的那些人,只不过就是不能容许别人与他有差异而愤愤然摆出一副教训的姿态。是非善恶美丑好赖,只不过是他们拿来粉饰自己的,今天为此事说这种理,明天兴许换了立场,又换一种道理来说。总之他们说什么,别人只首肯只臣服就天下太平皆大欢喜了,归根结底是永远不能站在别人立场上想事情。哪里有什么是非,只有“我”的才是好。记得菜根谭中说学问道理,君子拿来养德,小人拿来饰非,信焉。不过好像还得加上一句,就是妄人拿去了,就用来教训。
他说“纯正的目的不妨有复杂的动机”——这话让我笑,笑是了解的宽容的笑。水不能太清。目的是纯正的就好。很多时候好心办了坏事,另一些时候坏心反而也能办了好事。世间的事,还真不能太轻率地下结论。总要因时因地,并且因结果去判别。
他说“有一种人的理财学不过是借债不还,所以有一种人的道学,只是教训旁人,并非自己有什么道德。古书上说“能受尽言”的是“善人”,见解不免庸浅。真正的善人,有施无受,只许他教训人,从不肯受人教训,这就是所谓“自我牺牲精神”。”——这句话看得我大笑。从而对这种钱先生所说的真正的善人(如前所说,我见过很多此类人了)忽然少了一些不满和藐视,有这样“自我牺牲精神”的人,还不可佩服吗?自己不要道德,却极力勉励他人,多么大公无私,简直该受嘉奖。受教训的人正该欢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说得多好。况且大树被风吹吹只当活动筋骨,江水或许可以漫了金山,口水只怕不能。
他说“道德教训的产生也许正是文学创作的死亡。这里我全没有褒贬轻重之意,因为教训和创作价值的高低全看人来定。有人的文学创作根本就是戴了面具的说教,倒不如干脆去谈道学;反过来说,有人的道学,能以无为有,将假充真,大可以和诗歌、小说、谣言、谎话同样算得创作。”——这些话让我笑过之后继之以沉思。文艺是要有道德的标尺的,但恐怕也不能全用这道德的标尺来衡量。戴了面具的说教我是见过的,我不太喜欢那种文学,但是确实也有能够激动我心的。因为有些道德我很坚信。即使它是空洞的表达,单就这道德的本身的力量就能令我臣服。至于那些假道学的表演,我也曾经见过一些,不值得一笑。
他说“世界上的大罪恶,大残忍——没有比残忍更大的罪恶了——大多是真有道德理想的人干的。没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犯罪,他还觉得是道德应有的代价。”——这些话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我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王安石便是这样一个真有道德的人,他为了他的政治理想动摇了大宋朝的根基,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然而他一心是为了国家,并不求私人的福利。王小波撰文说最怕的是“哲人王”,事情恐怕还真的就是这样的。孟子狠巴巴地把政见不同于自己的人说成是禽兽,爱教训可见一斑。但是孟夫子不是仅次于孔夫子的圣人吗?谁敢怀疑他的道德?古今中外都有这样的事例,如果想找,应该还可以找出一些。
他说“所以不配教训人的人最宜教训人;愈是假道学愈该攻击假道学。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依照莎士比亚戏里王子哈姆雷特骂他未婚妻的话,女子化妆打扮,也是爱面子而不要脸。假道学也就是美容的艺术。”——呵呵,假道学的确就是美容的艺术。有的东西的确是好啊,有的话的确是动听啊,能拿来粉饰自己的确是值得一做啊,小心掩饰得好,谁能发现你是假道学呢?虽然时间这个不容情的家伙最后总是揭穿一切,但是眼前的利益不是得了吗?那些无知的人总爱仰望着某些人,爱立圣像,画光圈,爱对人俯首贴耳。谦谦君子不喜欢这些浮华,刚好有假道学来济世。各得其所啊,真是两全其美。
还有一些观点我也喜欢,不过不想一一引述了。归根结底,钱先生并不想教训人,我也不想。我估计我到了中年也依然不会爱教训,我没有那么高尚和无私,比较缺乏自我牺牲精神。只想安安静静,独善其身。并且平生最不喜欢空气污浊,最怕闹,怕见喜欢教训人的人,此种人和我心是格格不入的。敬而远之就好。这也算是我读了《论教训》之后所得的教训。
2006-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