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1-1-11 20:59 编辑
很有幸有机会去听妥老师的语文课,恰巧又讲与鲁迅先生有关的课文。 鲁迅的文章曾一度震撼我青春年少的心灵,读他的文章或豪情壮志或义愤填膺或真正能了悟生活在底层民众的疾苦,那时候总是彻夜地读、记笔记、发感慨,约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谈到很晚。现有想来,当初的激昂竟不次于女儿如今对周杰伦的膜拜。 后来,很少有机会再听老师讲鲁迅先生的课文或看鲁迅先生的书了。一方面是因为生活上的琐碎一方面是出于自身的懒惰。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位老师讲:别看你们现在天天看书,工作以后一年能坚持完完整整读懂一本书的人都是好样的。当时不明白他话里的含义,现在想想还真是如此!工作以后便开始忙着谈情说爱、结婚生子、上班下班,很少有时间去认真地找一本好书看一看,领会领会,似乎上大学的最终目的也不过是为了一份工作挣一口饭钱,从来没有仔细地想过人究竟是不是只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零星小事活着。 至到今天我又重新坐在了教室里,听妥老师讲鲁迅。 做成年人是不能体会做孩子的纯洁的,这一点首先我做不到。现在的我看问题总是站在一个自认为高端的角度,比如一个小伙子帮助老人提包给我的第一反映就是这个小伙子可能是老人的孩子或熟人,最次也是相识的,要不然就是小伙子有偷窃意图。但是我的女儿从来与我的想法相反,她会说:那个大哥哥在做好事呢!所以做成年人也未必是什么好事,因为对事物的看法总是太直观反而让自己背负太重,有的时候真不如天真一点,想法少一点反而活地更轻松! 课堂是个纯洁的地方,我的女儿每天沉浸其中,或许有不称心的时候,但更多的则是无忧无虑的学生生活。只是她的这种日子还要走很久而我的早已结束。靠墙坐在板凳上,听着书本翻动的声响,我似乎又看到过去老师们的音容笑貌、桌底下悄悄的“喧闹”。回忆真是一种好东西,可以让人瞬间想起很多! 能够有机会回到课堂真不失为一种另类的成年! 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讲到,我再也没有机会读书了,我的分词还有韩麦尔先生都没有机会再见了。所有的课本,语法啦,历史啦-- 有些事情真的只有失去以后才会想念! 欣喜的是我的女儿还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妥老师上课,这也算是一种我对课堂情怀的延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