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布施经》:“若求胜妙福报而行施时,慈心不杀离诸嫉妒,正见相应远于不善,坚持禁戒亲近善友,闭恶趣门开生天路,自利利他其心平等。若如是施,是真布施,是大福田。”佛教中,布施,修庙,捐款,放生,或以自身能力去为他人服务等行为,都是种福田。福田是利益众生,与一切众生结善缘。通俗理解就是,能种善因得福报的地方就是福田,种善因将来得福报,就是种福田。
世俗人捐款,无外乎求名求利,或者行善,行善的目的也大多为了积德。梁武帝萧衍一生嗜佛,他不但奉佛教为国教,广建寺庙;还身体力行,坚持素食,早晚礼佛诵经。他曾问达摩祖师曰: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
翻译一下:
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呢?
达摩:“你所做的,都是徒具形式的小德,如影随形,表面看起来有,实际上根本没有。”
“那什么是真功德呢?”
“美妙圆融的清净智慧,忘掉自己,达到空寂无我的地步。这样的功德,不是靠世俗的有为来求得的。”
武帝又问:“圣人追求的第一义是什么?”
达摩:“空空荡荡的,哪有什么圣人。”
“那在朕面前的人是谁?”
“我也不认识。”
可见,向寺庙捐款,只是给自己积累福报,该福报可以使自己结善缘,亲近善知识,从而有机会得解脱,而不是捐了款就必能得解脱。
那天花叶子聊起来醉老师捐款给一个年轻人的事儿,觉得他被骗了。我倒觉得醉老师如果发了善心帮助他人,该钱可能是被骗走了,但是福不唐捐,他的善心终将会结善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