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5-8-29 12:31 编辑
读书的前头、尽头是什么?林子说“三境界”
文字/春江水
还是跟大家共个题:追问一下读书的前头、尽头是什么?
我自己说是三境界:有道有义;有人有物;有书无书。
王国维说词有三境界。我深信服膺。
我自己说“读书三境界”。大家批评。
两个人的批评很重。元辰,张晟林。
第一是元辰。因为我不读书,有三十年了吧。至少怕是35年。其间浮泛的名作、大作我都没有好好读,涉猎取其大义而已。元辰兄1948年生,他现在还读书。谷未黄的新散文、新新诗歌,我好像是冥冥中就特别理解。“新城市散文”,“在场主义”,似乎是先验的老熟。
第二是落花生木树和陈华芳夫妇。陈华芳是孝感学院(现在叫“湖北工程学院”)图书管理员。落花生是医生,也是酷爱新诗主打创新的。世界诗坛那些流派,他如数家珍。于我是一片雾蒙蒙,汪洋大海。他说这些新思路,可以打开诗的新构思,开辟新局面。对呀。但我知道,我不需要。
第三是张晟(胜)林。最末一次汉网年会,我在他那里住了一宿。还有长报主管负责人。书房满架的书,客厅满架的书,住房,什物间,旮旮旯旯都是书。关于历史,地方史,哲学,宗教,专门的、大系的。线装,精装的林林总总。他不断批评我不读书,没有书,是不对的。言之有理。
所以我没有资格谈“读书”。
只是各位同仁、版友都做了。花长老更有吩咐。我勉为其难说说“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读书打通,有道有义。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其实是三教三道。各自道、行径、路数不同。对形而上的“道”没有拿住,徒有章句,只能掉书袋,就不算读书人。这还不算,道有坎坷道有曲折道有不通怎么办,孔子就走不通的“道”(西周道、先王道)孟子怎么办,其实孟子更多是义。义者宜也。大义忽略细节,精义更多提炼,其实是拣选。孟子讲的“王道”就只有精神层面的东西(周礼、周秩序不见了)。
第二境界是读书到实践(到实际到自己检验),有人有物。
在“人”靠不住,其他生命生物,甚至没有生命的物,其实是可以做标本考察研究的。而且必须考察、考验、追问。 牛顿,达尔文,伽利略难道不是做这样的工作,选取这样的方向,西方文明有长足的进步,甩开了东方文明。格物是对的,但不是观察竹子,更不是面壁。更不是王阳明的“明心见性” ,不是理学家的“去心中贼”。这才有鲁迅 的“不读中国书” 。这是我 理解。
第三个境界是读书到熟稔是走形而上,有书无书。
有个词叫“得意忘形” 。真正领会了,理解了,咀嚼消化到血液到灵魂了,你当然没有“书” 了。
读书没有书。相马黑马看成了黄马。 打紧吗,有什么打紧吗?总之就是“千里马” 这才是关键的。
最主要的还在于“有生于无”,更进一步说,无,形而上,形而上上,更能别开生面,别辟新境。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是谁在书上演绎过的吗?
——新创就在“无书”之中。
因了上面三重理解,我对中国科学院、工程院表达尊敬。不齿第三院(社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