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痒兄这帖久久不敢回复,因为说到痛点了。少年心事,亲子关系,没来由的叛逆,以及恨铁不成钢背后的难沟通不理解。
我的少年时期很顺,这得益于那时穷家穷养并不抱大希望,以及我成绩真不错,一般前三。
母亲当家,父亲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黄牛。但就算母亲雷厉风行,也不会在意我哪一次成绩考砸,因为那代农村人的思维定势 ,就没有孩子会上大学,甚至留在城市打出另一片天空,那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世界和旅程。能想的是,为儿子准备三间瓦房,然后物色个十里八村好人家的好姑娘,让媒婆上门求亲,一辈子这样开始,也这样传承,代代无穷已。
但现在想,就算我做出出格的事,父母应该也不会特别责怪。举两个小事例:
小时家里养兔子卖兔毛,每天放学要先去后山撸一篓子槐树叶。那天忘了是因为讨半块白面馒头还是一口猪大油不得,倔驴一样不出门。母亲忙家事烦了,冲我吼一嗓子,我抹着泪上山,负气滑了坡,胳膊腿上一道道血印子,母亲那晚抱着我一直哭一直哭,以后再没吼过我,现在提起还眼窝湿润。
第二件是大学时,二百块买了个双卡录音机。那时虽不用学费,但一学期四百块生活费也是父母和两个哥哥拼凑出来。我自以为这二百是我牙缝省出来的,花的心安理得。假期拎着录音机回去高声放歌带,他们心里一定五味杂陈吧,但或许是村里第一个本科生带来的荣耀给冲抵了,没人埋怨我一句。现在想想,多么幼稚啊。
而我对儿子却做不到父母那样宽松,不是学习,是为人处事。儿子小时,有次朋友带女儿来家玩,小女孩听儿子吹乎储钱罐藏了几枚古币来了兴趣,想看,儿子小气不给。眼看女孩要哭,我就强令他去拿。重头戏来了,儿子气呼呼回房间拿出钱币,一把摔地上说看吧!气氛一下尴尬起来,我和朋友各自批评自己孩子不懂事,一会朋友走了,我无名火起,到儿子房间起开钱罐洋洋洒洒甩了满地,说一个不剩拣起来。半个小时吧,他抽泣着一个一个拣,我边上一遍遍训斥……这件事我至今不敢认为做的对,但又不知错在哪,就像在心里种下一个魇,不敢提但常想,想起又愧疚。
有时觉得,中国人的亲子关系太累,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受尽了苦无怨无悔,孩子为回报父母也为所谓传统价值背一辈子情债。父母慈儿女孝说是亲情纽带,但何尝不是一种枷锁。更不用说一些不肖子不思反哺却躺平啃老,令父母狼狈一生的。
当初留给我娶媳妇的三间瓦房,现在已久无人住,庭院里长满荒草,岁岁枯荣。那些旧时光里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已随一代人枯萎老去,成为年节团聚偶尔的回响。而我,又在步入下一个亲子轮回,眼见孩子长大了,离开家,开启自己彩色的人生。
孩子小时,想,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
孩子大了,又想,你一直是娃多好啊。
角色变了。以前是孩子的依靠,被需要,现在成了他的牵绊,需要照顾。父母要接受的,只能是孩子向着新的生活轴心渐行渐远的背影,以及过午后加快西坠的夕阳。
唏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