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秦鲁子 于 2025-7-7 16:46 编辑
西游巴蜀谒前贤
想象中的巴山蜀水,连接着中原与西南大地,承载无数传奇与故事。此次,我踏上西游巴蜀的征程,前去探访镶嵌其间的自然人文遗迹,感受岁月沉淀的深沉韵味。
驱车自西安启程,沿西汉高速穿越秦岭,一路隧道繁多。行至洋县地界龙亭镇,四周青山环绕,田野纵横,一片宁静祥和。东汉伟大发明家蔡伦的墓祠,便坐落于道旁。墓祠大门上方,刻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的“蔡侯墓”三字匾额。园内几株千年古柏虬曲苍劲,一棵表皮粗糙、长满青苔的桂花树,虽半身干枯,却枝叶苍翠。近旁是墓祠正殿,殿门正上方高悬唐朝德宗皇帝御书的“蔡候祠”匾额,殿中蔡伦塑像端坐,墙壁一侧绘有“蔡侯纸”制作工艺流程。伫立殿中,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造纸声。出大殿向北,蔡伦墓巍然耸立,墓前有赵朴初先生题书的“蔡伦墓”祭亭。沿着墓冢缓缓绕行,墓前石碑庄严肃穆,四周寂静无声。我伫立于此,思绪飘飞,想象蔡伦在简陋工坊中,带领团队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发明造纸术。这项伟大发明改变了信息记录与传播方式,让文化得以广泛、持久传承。从此流行天下的“蔡侯纸”,如一只只轻盈蝴蝶,飞遍华夏大地,携着知识与智慧,在历史书页中留下深刻印记。而他的功绩,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天空。
心怀对蔡伦的崇敬,我们继续向西,沿着波光粼粼的汉水前行,过城固县城,绕道前往博望镇张骞墓。顺着稻田间的村道,远远便闻到柏树的清香气,张骞墓的封土堆赫然出现在眼前。墓前竖立三通石碑,正中石碑由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墓冢周围翠柏环绕,庄严肃穆,据说这些柏树已有800余年树龄。墓地东西两侧,两尊汉代石雕石虎,雕刻粗犷、造型雄奇。踏上这片墓园,对勇者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张骞,这位被后世誉为“凿空西域”的探险家、外交家,在两千多年前肩负使命,率使团踏上开拓未知西域大地的征途。他穿过茫茫沙漠,翻过皑皑雪山,面对无数艰难险阻,从未放弃。他的西行,打开了中原与西域交流的大门,带回西域的信息、物种与文化,也让中原影响力声名远播。他的勇气和坚韧,如同墓前松柏,四季常青,激励后世无数人勇往直前,去探索未知的广阔世界。
辞别张骞墓,我们一行四人继续西进。一路上,我们沉浸在对张骞壮举的感慨中,沿途风景不断变换,思绪也随之飘荡。不久便行至汉中,随意浏览了拜将台,之后停车稍歇,品尝了热面皮、槟豆凉粉、菜豆腐、干烧汉江黄辣丁、西乡牛肉、褒河鲜鱼等当地特色美食,令人口舌生香,余味无穷。
随后,在行进中,瞥见路旁一座座恰似麦草垛的山头一晃而过,车已过铁锁关。沿着蜀道继续前行,跨过嘉陵江,一会就抵达剑门关。剑门关为天下雄关,地势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山脉如利剑直插云霄,峭壁间仅有一条狭窄古道相通。踏上古老石板路,每一步都似能感受到历史的震颤。剑门关见证了无数战争与传奇,蜀汉姜维曾在此据守,以少抗多,谱写下壮烈悲歌。站在关楼上,远眺群山,云雾缭绕间仿佛看能到当年的金戈铁马。那些英勇将士,为守护家园,在此浴血奋战。长风在山谷中呼啸,似在诉说他们的峥嵘往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透着英雄气息,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敬畏。想必,李太白当年也是沿着这条道路前往长安,才抒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吧。稍感遗憾的是,因原行程安排,不能前往此地宝成铁路沿线的清风明月峡、老虎嘴等处一览胜景。
带着对剑门关的惊叹与眷恋,我们向着成都疾驰而去。沿途过绵阳、罗江、德阳、广汉,成都已闪现眼前。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终于抵达目的地。导航至锦江之星酒店,倒车入库,办理好提前预定的入住手续,稍事洗漱,四人商议去春熙路夜市就餐。寻得百年老字号陈麻婆豆腐,几人赶忙步入店内。此时已过晚上九点,食客不算多,于是照单点菜:麻婆豆腐、宫保鸡丁、回锅肉、夫妻肺片、鲜香野菌、柏枝腊味烟笋,外加四小份微辣担担面,一瓶52度泸州老窖。不等菜品上齐,便大快朵颐起来。尽兴之后,时近深夜。随即返回酒店,洗漱过后推窗而望,街道上车水马龙,霓虹闪烁,行人如织。远处,太古里的古风建筑在夜色和华灯装点下,散发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气息。楼下小吃摊升腾的热气,与成都夜景构成一幅生动而朦胧的画面,让人深切感受到这座都市夜晚的活力与烟火气。
第二天日上三竿,几人经过一夜休整,重又精神焕发。此时尚不觉得饥饿,便决定先去武侯祠游览,再到锦里午餐。设置好导航,驱车徐徐前往,大约半个多小时后抵达。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红墙绿瓦,古柏参天,隔墙便能感受到其庄严肃穆。走进武侯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的大门,门上匾额高悬“汉昭烈庙”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然而,人们更习惯称这里为武侯祠,因为诸葛亮的智慧和品德已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穿过大门,沿着中轴线前行,两侧建筑古朴典雅。殿堂内,诸葛亮塑像栩栩如生,羽扇纶巾,神态自若,仿佛正在谋划一场扭转乾坤的大计。周围壁画描绘着他一生的丰功伟绩,从隆中对策到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从治理蜀国到北伐中原,每一幅画面都生动展现他的雄才大略。在这里,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看到诸葛亮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忠诚、智慧和奉献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怀揣着对诸葛亮的敬仰,从武侯祠到锦里,步行不到十分钟。绕过一座古戏楼,漫步在锦里的古街古巷,各色建筑青瓦朱檐,人流熙攘热闹非凡。我欣赏着精致的手工艺品,感受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氛围。不知不觉临近中午,四人腹中饥饿,便寻了家热闹小店坐下。点上心仪已久的美食,首先上桌的是鸳鸯锅,红油与清汤相互映衬,热辣与鲜香同时撩拨味蕾。酸辣粉酸辣开胃,粉条爽滑劲道。钵钵鸡精心串在竹签上,泡在红油里,鸡肉鲜嫩,素菜入味。锅巴土豆外酥里嫩,咸香麻辣。最后登场的麻婆豆腐,色泽红亮,麻辣鲜香。我们逐一品尝,在这充满烟火气的锦里,一顿丰盛午餐不仅满足口腹之欲,更让我们深深领略到成都美食的独特魅力。
接着,我们驱车前往杜甫草堂。与武侯祠的庄重不同,杜甫草堂充满宁静而深沉的文化气息。杜甫,这位被誉为“诗圣”的伟大诗人,在安史之乱后寓居成都,在此度过一段相对安定的时光。杜甫草堂坐落在浣花溪畔,环境清幽,溪水潺潺。走进草堂,简陋的茅屋、古朴的庭院,一切都显得朴素而真实。茅屋虽小,却承载杜甫无尽的才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这间茅屋里,杜甫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道出他对天下苍生的怜悯和对社会公平的渴望。在草堂的园林中漫步,仿佛能看到杜甫在此吟诗作赋,与友人谈天说地的情景。他在这里度过艰难却充满诗意的岁月,用诗歌记录那个时代的苦难与人民的心声。他的诗歌,如一把把锐利的手术刀,剖析社会的病痛;又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人性的光辉。
夕阳西下,我们带着对杜甫的追思踏进宽窄巷子,顿时仿佛翻开一本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册页。古老街道和民居与时尚饮品店交错分布,青瓦灰墙间,成都妹子是灵动的音符。不同于别处的婉约或干练,她们骨子里透着股自在洒脱。在巷子深处,有位卖手工饰品的成都妹子,笑起来眼眉弯弯,热情地招呼着游客。她一边介绍手中精巧的物件,一边熟练地和身旁老匠人打趣,那一口软糯又干脆的四川话,像串串音符,活泼又俏皮。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巷口飘来阵阵烤肉香。走进一家小店,店内热闹非凡。点上一份招牌烤肉,五花肉在烤盘上滋滋作响,金黄的油脂渗出,香气瞬间弥漫。蘸上特色酱料,放入口中,先是酱料的醇厚,接着是肉的鲜嫩,丰富的口感在舌尖绽放。身旁的成都妹子们,欢声笑语毫无拘束,尽情地享受着美味。在这宽窄巷子附近,不仅领略了成都妹子的独特风情,还品尝到抚慰人心的成都烟火美食,实在惬意。
时光匆匆,转眼又悠然度过一日。我们一行四人兴尽返回酒店。
这次西游巴蜀的旅程,是对前贤的拜谒,更是心灵的洗礼。从蔡伦墓到张骞墓,从剑门关到武侯祠、杜甫草堂,每一处都似一本厚重史书,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勇气、忠诚和仁爱。这些前贤,用一生为我们树立不朽丰碑。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如蜀道上的明灯,指引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前行,让我们懂得面对困难要坚韧不拔,追求理想要勇往直前,对待他人要有仁爱之心。他们的故事,将永远在这片古老土地上流传,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每一片树叶都在低语。我终将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深深的敬意,告别这片充满传奇的地方,但前贤们的身影会永远印刻在我心中,成为生命中无法磨灭的印记。他们的精神,如同一股清泉,将在我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不断滋润心田,让我在喧嚣尘世中,保持一颗敬畏历史、崇尚美德的心。
巴蜀之行,虽然路途遥远,但我知道,这次旅行只是开始,那些前贤的精神将伴随我一生,引导我探索更多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这一路,我仿佛与历史同行,与前贤对话,他们的声音在我耳边回响,让我感受到人类文明传承的伟大力量。我将带着这份力量,回到生活中,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未来。
秦鲁子2011年四月中
|